赵匡胤时期留下的“金匮之盟”,引发了宋廷的皇权之争。刘娥本为蜀地孤女,战乱时与三皇子赵恒相识相恋。俩人历经秦王谋反,三子夺嫡,澶州之战,终于苦尽甘来。刘娥才能卓越,处理政事时周谨恭密,深受赵恒的倚重和信任。赵恒接连失去几位皇子,皇位继承迫在眉睫,朝中大臣、宗族势力因各自的利益或相互争斗,或暗中结盟,大宋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赵恒驾崩时,仁宗幼弱,刘娥为完成先帝遗愿,垂帘听政主持朝局后,结束党争、兴修水利、创办福利,妥善解决周边各民族的纷争与不安,并大胆启用范仲淹、晏殊、苏洵等新式人才,为仁宗亲政后的四十余年“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选择告发
第二:偷偷处置
第三:帮她度过难关
md,选了第三种,原因是:怕皇上难受,一起瞒着皇帝,在人家不愿意而且恨不得你死的情况下。
什么垃圾剧情,真的无语了,刘涛瞎了吗?选这种剧.....
而且作为一个皇后,一直说话像没吃饱的饥民,真的就是又当又立
要不然就是偷了别人孩子,然后一直内疚,然后把人孩子抢了
接着就一个一个为她死了,我淦!什么垃圾啊?
但凡有点点逻辑,也不至于烂成这样吧
澶渊之盟后,刘娥归宋,封妃,立后,代批奏折,初涉朝政,赶制凤袍,平息纠葛。辽太后萧绰逝世,这位与她恩怨交织,亦敌亦友的女性政治家就此谢幕。
而属于刘娥的大戏才刚刚开始——狸猫换太子,民间将这件皇室秘闻,演化成了世俗流行的戏文,戏文里,黑脸白脸,忠奸分明。
刘娥是板上钉钉的坏人,夺子,上位,李妃是清清白白的好人,失子,冷宫。而喜得皇子的利益者宋真宗仿佛是个毫无关系的局外人,心安理得的有了继承人。
无论是多年前的《少年包青天》,还是各类戏曲版本《狸猫换太子》都是这样的走向,暗度陈仓,背负恶名的刘太后,成为了众矢之的。
然而,这场换子阴谋,真的是刘娥一人就可以做成的吗?
《大宋宫词》中狸猫换太子,我看到的却不是独角戏,倒是一场共谋之戏,而且参与者各怀心思,未曾彩排,阴差阳错中殊途同归,共同促成了这一场大戏。
之所以说是共谋,是因为,事件中除了李宸妃,是真正的不知情者。在场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这场事件。
1 狸猫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狸猫了。早在之前的剧情里,潘家豢养的,听了鼓声就会发狂伤人的狸猫,已经在众人视野里登场,它代表着不祥与禁忌。还好被苏义简当场刺杀。
猫是一对,死了的猫被埋葬。仿佛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第二只不久后又被潘家的眼线放入李婉儿的产房,成为不详的诅咒。
一场大火,始料未及。猫被烧死,被误以为是李婉儿产下的怪胎。
而眼线也被柳树压死,死无对证。
潘家人机关算尽,误伤李婉儿,刘娥因甘露饮失子又得子,地位巩固,潘妃岌岌可危。
2 主谋
这一次的主谋,是真宗赵恒。这个历史上的既得利益者,在这个版本里大方主动走到了台前,目光坚定,他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也要让心爱的女人刘娥保住后位。
世间安得双全法?
那就是,换太子。
大火后,他站在废墟中,做足戏份,大喊:天佑我赵氏皇族,天佑我大宋。这一刻,李婉儿仿佛失去了价值,在大雨中凄惨喘息。
3 共犯:刘娥,奶娘,放孔明灯者,潘家的甘露饮和眼线
剧情并没有为刘娥强行洗白开脱,她默许了这场阴谋。但也有暗暗懊悔。 在婉儿临产时,她也曾想过放弃。
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她如愿以偿得到了巩固地位的孩子,但,也即将失去李婉儿倾心交付的信赖。
这一次,刘娥不再是千夫所指的主犯,她也在局中,也有无奈,她也没有迫害,戏说版本里的太监陈琳和宫娥寇珠。
奶娘这个角色,贯穿始终,她戏份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她仿佛一双锐眼,能够看透主角的心思,替他们做一些不可见光的事情。
郭皇后在时,她辅佐郭。郭皇后死去,她依附刘娥,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
她的女儿也成为了赵恒的妃子。就是日后一起抚养太子的杨太妃。
她身上有世俗小民的气息,却也有不畏惧大事的勇气,她抱走了婉儿的孩子,说,我会有报应的。
总结来说,是一个游走于灰色地带,却非常忠心的奴仆。
放孔明灯的众人引起了大火,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他们是无心之过,却为换太子制造了混乱的,可以暗度陈仓的环境。
皇宫一片慌乱,慌乱中,奶妈抱着孩子走向刘娥的宫殿,被切掉舌头的眼线老宫女也被柳树压死。
大火之后,是滂沱大雨,大雨洗刷一切罪行,也是尘埃落定。
有谋皆孽,无人不冤。这场狸猫换太子节奏密集,扣人心弦。众角色游走其中,面目清晰,目标坚定,最无辜的,就是李婉儿,失去孩子,还差点失去性命。
刘娥换来的孩子,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
日后,他会如何得知自己生母的消息,如何与刘娥相处并处理危机,如何去认李宸妃,刘娥又是如何教育他,辅佐他,都是我期待的剧情。
3.9!《大宋宫词》的豆瓣评分真要惊掉我的下巴。
当豆瓣不自觉融入到国内影视工业生产—流通—消费体系中后,我倾向于把豆瓣评分当做一个“舆情”风向标,而不是之前定位的“口碑”刻度尺。当然,舆情是值得关注的,但舆情不等于口碑。
从舆情的维度来看,《大宋宫词》创下了近一年来历史剧(我对历史剧的界定相对宽泛,后面有详述)的新低。这不是个孤例,历史剧想要“及格”都很困难。作为最能代表国产剧艺术、思想、审美高度的类型,历史剧在当下的舆论场,却成了最招人骂的剧集。
从《清平乐》到《大秦赋》,从《上阳赋》到《大宋宫词》,不管是网剧还是台网剧,不管是卫视播还是央视播,不管是男频剧还是女频剧,不管是原创还是改编,不管是张鲁一还是章子怡,这些剧在播出过程中都面临着巨大的争议。曾经的王者,堕落成今天的青铜,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先来“正名”——什么是“历史剧”?
在不少观众的潜意识里,历史剧约等于“历史正剧”。但据我所知,当下几乎没有片方会自我标榜“历史正剧”。首先,它意味着“不商业”,发行会遇到问题;其次它是个牌坊,会在观众那里经受更严苛的审视。
一般情况下,片方更愿意简称为“历史剧”,或者谦逊地称之为“历史传奇剧”。历史传奇剧有一个古早的叫法,是“历史戏说剧”。但因为带有贬义,逐渐被丢弃。
历史地来看,“历史戏说剧”是与“历史正剧”对照的一个词,它们都算是广义的历史剧。在中文互联网的语境中,“历史正剧”几乎可以特指盛和煜、刘和平、江奇涛、朱苏进等老一辈历史剧编剧的作品,代表的是国产历史剧的优良传统。它更多是一个建构起来的概念,而缺乏学术意义上的严谨性。
一般而言,国产古装剧可大致分为历史剧、武侠剧、神话剧三类。
范仲淹有言“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中国古人的两个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剧是庙堂叙事,而武侠剧则是江湖叙事。
神话剧,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一般指的是根据古典神魔小说或者民间传说改编的电视剧。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更加本地化的“神话剧”概念被“奇幻剧”取代。
神话剧夹在历史剧和武侠剧之间。以《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为例,它们表面是武侠剧范畴的神仙打架,但关于神魔世界秩序的想象仍然是历史剧式的。不管是戏说,还是正剧,历史剧之前是没有“架空”概念的,即便是TVB也是如此。
这很自然,中国是历史记载最丰富的国家,建立在真实历史改编基础上的故事,更加符合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冲击古装剧生产秩序的是网络文学的崛起,转折发生在《甄嬛传》。尽管原著小说是架空的,但郑晓龙作为传统的电视剧导演,在改编过程中把这个故事落在了清朝雍正年间。
随着网络IP的兴起,古装剧的类型命名变得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江湖叙事”是武侠剧,《有匪》《山河令》都算武侠剧;“神魔叙事”是神话剧,只不过披上了“仙侠剧”“玄幻剧”“魔幻剧”的外衣。
在我看来,凡是采用“庙堂叙事”的古装剧,都是历史剧。这也是我把《上阳赋》《赘婿》这类架空背景的剧集也放在历史剧的原因所在。当然,历史剧也有偏严肃性的,也有偏娱乐性的,这属于历史剧的核心与边缘划分。
面对琳琅满目的时髦新词,很多创作者自己先搞晕了。以世纪初的张艺谋为例,他拍《英雄》本来想讲一个武侠故事,却套在一个历史剧的框架里,结果不伦不类。后面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个武侠一个历史算整明白了。
以上半年播出的《锦绣南歌》为例,李沁饰演的沈骊歌是朱雀盟成员之一,从女主角的视角来看,这是“江湖叙事”;秦昊饰演的刘义康是刘宋的彭城王,从男主角视角来看,这又是“庙堂叙事”。
有人可能会提到金庸的《鹿鼎记》,这是金庸的收官之作,它有意把“江湖”“庙堂”打乱重组,本质上走的是“反武侠”的路子。金庸其他的武侠小说,多有历史背景,但还是有侧重点,基本走的是“江湖叙事”。
为什么要费这么多口舌讲古装剧的“类型命名学”?因为它跟当下历史剧的“招黑”体质密切相关。
从本质上讲,观众对于历史剧的“分类命名”还停留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而创作者对历史剧的认知早就跃进了第二个十年,并且在资本创造的琳琅满目的新名词之下,丧失了创作的主体性。由此诞生的一大批古装剧,深深伤害了历史剧的整体形象。
观众印象中的历史剧,和市场当下的主流历史剧,根本就是两个物种。这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在具体表现上,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历史剧的创作力确实在下滑。
事实上,历史剧有着很高的门槛,既要掌握历史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戏剧能力,还有对历史之于当下有深刻的认知。为什么网络文学多选择架空呢?因为这样可以降低门槛,“我为世界造法”。而随着网络IP成为影视创作的源头,历史剧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本文表格整理的近一年播出的9部历史剧,6部都是改编自网文。《锦绣南歌》虽然属于原创,但有着非常熟悉的网文套路,而《大宋宫词》也一度和一部网络小说扯上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大宋宫词》在片头打上了“本剧依据史料和传奇改编,剧情人物有所虚构”,生怕观众在历史细节上挑错,但似乎并没有起到作用。
一般来讲,一部剧如果在戏剧性上足够丰富,观众会淡化历史细节方面的纠错,比如《军师联盟》。而当戏剧性不足时,大部分的观众都变成了历史“啄木鸟”。这也在侧面上表明历史剧创作力整体在下滑。
第二,这是文化民主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有“厚古薄今”的传统,如果把那些经典的历史剧放在今天来播,说不定也有不少“黑点”。从本质上来讲,历史剧之前的精英趣味比较浓厚,讲究“夫子自道”;如今则纳入到了商业大潮之中,讲究与观众互动。
在过去,除了专业历史学家,普通人缺乏查找历史信息和资料的渠道,而互联网则让一切变得非常便利。即便是历史小白,百度一下,也是能够实现“历史速成”。也就是说,历史变得和普通观众更近,所有人都可以谈论历史。
对于历史剧来讲,这样的变化利弊互现。这让历史剧相比以前有了更好的群众基础,但也意味着创作者要承受更多“显微镜”的审视。在戏剧性本身底气不够的情况之下,以“历史真实”为尊便成为一种社交场上的狂欢。
另外,随着国际关系的转变,中国年轻人开始构建自己文化主体性。在具体呈现形态上,或多或少有一点“文化民粹主义”的倾向,这导致人们对“国潮”“国风”“传统文化”有一种非理性狂热。表现在影视作品上,那就是——“服化道升级”已经不是古装剧的加分项,而是保分项。
《大宋宫词》片头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呈现让人印象深刻,但综艺《上新了!故宫》早就做过,而“人在画中游”式的卷轴设计,纪录片《中国》也可以看到。
第三,客观来讲,历史剧的表达空间在缩紧。
有一个鸿沟一直存在。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公共表达,影视工作者对“历史精神”“历史道德”的表达,处在一种“一仆二主”的悖论中。
比如,从主管部门的导向来看,对于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关系,一直是强化“民族融合”的;而站在今天的语境和立场中,我们肯定是对“统一”的价值需要更多去表现。但对于一些观众而言,这就是不尊重历史了。
《大秦赋》播出时的争论,更多是一种观念之争。它涉及一个问题:怎么评价秦始皇?创作者需要处理好历史真实、戏剧真实、价值导向三者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从最终的呈现来看,《大秦赋》没有想清楚,只是匆匆将“大秦帝国”系列收尾。
这是一个道德保守化时代。不少观众对于电视剧中人物的“三观”有更多的代入感。以《上阳赋》为例,不仅章子怡作为女一号是一个完人,周一围作为男一号也是一个活菩萨,两人组成“伟光正”CP,这戏还怎么看?
这又是一个“文化激进”的时代。以《赘婿》为例,因为原著作者“不恰当”的发言,使得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陷入舆论漩涡。而这样的案例,只会让创作者对标网络上性别表达的政治正确,一旦有了标准,那还有什么戏剧?
从大的创作环境来看,宫斗剧、权谋剧、老剧翻拍等限令也是一种“薛定谔的猫”的存在。《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下架后再也没回来,“庙堂叙事”的历史剧也更通过一种民间视角来表达,如《知否知否》《风起霓裳》《锦心似玉》等剧的出现。表达空间收紧是一种客观存在。
文/杨文山
因为喜欢清平乐里的大娘娘刘娥(那部剧里就喜欢她),所以来看的
结果看了一集,槽点多到头晕!!
1.王妃在老公不在家的情况下,九死一生生下孩子,又立马听闻男主死讯,拖着刚生产过的身体悲痛万分的料理后事
就这种情况,男主回到家后,一眼都不看自己老婆和孩子!!!这是啥玩意啊?
2、王妃儿子死了,她该多伤心啊,男主没有一句安慰就算了!王妃还得去替女主求情
就这种情况,王妃拉一下男主手,男主立马掰开人家!咋滴呀!王妃怎么你了啊!你到底是个啥玩意啊?
3、地震啊皇帝被埋啊丫鬟坐了个床沿就死心塌地呀等等等等,就不提了
我就真的不明白,男主到底是个啥玩意啊?
就凭男主选了宋真宗这个脑残皇帝能拍出什么好玩意来
宋真宗是个什么玩意呢?
澶渊之盟,对,就是那个打了胜仗还签下的卖国条约就是这沙雕皇帝搞出来的,听了王钦若忽悠,瞎J把乱搞的就是他
自以为是的要去泰山封禅,然后弄了一大堆假祥瑞出来,导致后世的皇帝甭管文治武功多么强盛,再也没有一个去泰山封禅的了,因为丢不起这人,就这么一个荒唐皇帝,拿它当剧本男主角怕是脑子进了洪水了,人才,真是人才!!!
挫宋三百年就没几个正常皇帝,就挫宋这帮皇帝,甚至都不如苻坚
评分暴跌,不冤!
这三四年来,有几部大制作宋朝剧。有偏向正剧风格的《清平乐》,也有以宋朝美学打底的“仿宋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鹤唳华亭》,还有近日开播的,由李少红执导,刘涛、周渝民领衔主演的《大宋宫词》。
《大宋宫词》以刘娥和赵恒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宋真宗时代的“咸平之治”,以及宋仁宗时代的“仁宗盛治”为历史背景,讲述从公元985年到公元1033年间,北宋的内政外交故事。
或者更通俗地说,该剧是刘娥(刘涛 饰)的大女主戏。很多观众听过“狸猫换太子”的民间故事,刘娥就是这个故事里的“大反派”。在以宋仁宗为主人公的《清平乐》里,由演员吴越饰演刘娥一角。
历史上的刘娥有着很传奇的一生,她本是蜀地孤女,后至京师,十五岁入三皇子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王府。宋真宗即位后,她一路从美人升为皇后。刘娥深受宋真宗的宠幸与信任,刘娥无子,受宋真宗宠幸的刘娥侍女李氏生下皇子赵祯(即日后的宋仁宗),刘娥将其收为己子。在民间故事里,就成了“狸猫换太子”。
作为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后世对刘娥评价颇高,称其“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但史官也批评刘娥恋权,这是“实锤”。赵祯1022年即位,当时13岁,刘娥垂帘听政,直到1033年刘娥去世后,宋仁宗才有机会亲政,彼时他已经24岁了。这在《清平乐》开篇几集也集中体现了,刘娥的恋权给宋仁宗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
《大宋宫词》讲述刘娥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因为刘娥的一生够复杂,她的个性也够复杂。李少红称得上拍女性题材的高手,不少观众对这部剧寄予厚望。
但《大宋宫词》播出后,口碑并不理想。首播当晚豆瓣开分6.1分,之后一路下跌,目前就只有4.1分(1.2万人打分),走势不容乐观。是观众太严苛吗?还是这部剧的确存在大问题?
就目前看来,《大宋宫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其一,它在历史正剧与戏说剧之间,有些左支右绌。
虽然剧集开篇写道,“本剧依据史料和传奇改编,剧情人物有所虚构”,但从这部剧的宣发以及种种物料,包括有很扎实的制作团队,观众对它的期待是一部历史正剧:有虚构和自由创作的部分,但会恪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如果从服化道等硬件部分看,《大宋宫词》也有着正剧的品格,主创者对于建筑等各种细节精益求精,不仅搭建了春鸾阁、渡云轩、御书房、皇陵地宫等70多个场景,更在横店实景建造出国内首个北宋皇宫大庆殿,大庆殿建筑群占地两万多平米。
可涉及到一些比较基础的史实,以及人物的一些经历,它又暴露出“戏说”的功底。比如一开篇的字幕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后,其弟赵匡义继位,改名赵光义”。但其实赵匡义之所以改名,是为了避其兄赵匡胤名讳,即位后他又改名赵炅。并且,他只御驾亲征一次。
再如秦王赵廷美(赵文瑄 饰)与朝臣密谋,提到了皇帝赵光义(涂们 饰),朝臣称皇帝为“太宗”。可“太宗”是赵光义去世后所封的庙号。现在皇帝还活着,怎么庙号就出来了?这样的小纰漏剧中还有很多,你可以说无伤大雅,但在历史剧粉眼里,自然是让人印象减分的。
更不用说朝堂戏了,跟《清平乐》就有很明显的差距。一开始赵光义想立三儿子赵恒为太子,这违背“立嫡立长”的祖训。于是他想了个法子,谁先诞下皇孙谁当太子。如果朝堂戏是严肃的话,大臣们应该竭力反对,甚至要“死谏”,何况宋朝台谏制度那么发达。但剧中,大臣们一句反对没有,就高呼“万岁”了。编剧这么写,让人大跌眼镜。
至于一些为人物虚构出来的情节,也显得没有轻重、过于浮夸。比如关于赵匡胤如何去世,是有“烛影斧声”的传说,坊间认为有可能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这样一桩千古疑案,《大宋宫词》就给“坐实”了。竟然是一场地震中,赵光义和秦王都身陷废墟中,赵光义亲自向秦王承认自己弑兄并假传圣旨登上皇位。这实在太不符合一个皇帝的行为逻辑了。
诸如此类的还比如刘娥生子(历史上刘娥无子),儿子成了大契丹的质子,而大契丹送到宋朝的质子耶律康竟然被杀害了,刘娥执意带耶律康尸首回大契丹……这一连串情节都很像民间“野史”。《大宋宫词》戏说成分过重,而戏说背后也缺乏深刻的作者表达,这就导致剧情有点“狗血”。
其二,开篇几集剧情节奏太快,以至于逻辑链粗糙,剪辑凌乱。
《大宋宫词》前几集“快得飞起”。第一集几个闪回,就交代了刘娥与赵恒(日后的宋真宗)的相知相遇相爱,四五集压缩成一集。刘娥随赵恒回府后,一番折腾后,刘娥被赐毒酒,赵恒为了她各种求情,一副“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态势。
赵恒(周渝民 饰)节奏快的优点是,剧情的信息密度量很大,经过快速铺垫后方便进入主线。可如果逻辑铺陈没跟上的话,剧情就会有一种割裂感,它们只是生硬拼贴组合在一起,无法说服观众,观众也就难以共情。比如刘娥与赵恒的感情,几个镜头闪回就生死相许、非你不可了,剧情成了“剧情梗概”。
第一集就生死相许了这也给剪辑带来很大的挑战。有限的时间内想交待的事情太多,只能“硬剪”。这边厢皇帝与秦王在废墟中,下一个镜头赵恒就带着刘娥回府;这边厢刘娥在沐浴,镜头又闪回到她与赵恒的相识过程……给人“东拉西扯”之感。
虽然熬过前面几集,叙事和剪辑都流畅不少,但戏说色彩太重了,剧情逻辑还是很难让人信服,看着很热闹,其实也有点“胡来”。
其三,剧集对刘娥的刻画,还是落入了大女主戏的窠臼中。至少就当前的剧情来说,她的人设与以往观众所常见的超级玛丽苏没什么太大不同。
她的出身是卑微的;经历一定是不幸的;她有着“菩萨”一般的人格,汇聚传统女人身上温良恭俭让等所有优点,丫鬟听她一席谈就对她死心塌地,进入秦王府一下子就获得信赖;任何危险的情境她都能化险为夷,各路贵人常伴左右;她一定能够得到这个国家最优秀最有权势的男子的宠爱;她无欲无求不争不抢,但就是有着遮掩不住的光芒,宰相李沆去世前,都只惦记着嘱咐刘娥,“此生绝不临朝称帝”……
剧中的刘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刘涛气质——一种“国民媳妇”的气质,绝对的善良、绝对的忠诚、绝对的可靠。一代传奇皇后刘娥,在《大宋宫词》里就这样成了“国民媳妇”。历史上的刘娥能够从最卑微的出身登顶权力巅峰,绝非“傻白甜”,但目前剧情没有呈现她的复杂性,观众只能寄望于后续她会有清晰的人物弧光。
《大宋宫词》让人称道的是,无论美术置景还是镜头调度,都体现出那种“简洁素雅,端正持重”的宋朝美学,肉眼可见主创者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借鉴《韩熙载夜宴图》呈现宋太宗对秦王的猜忌,既有推进剧情的功能,也是宋朝美学的一次集中展示,视听手法很惊艳。
但精致的服化道都是为故事服务的,没有好的故事做依托,一切也许只是买椟还珠。暴跌的评分,之于制作而言,的确不公平;但之于《大宋宫词》迄今的剧本而言,它表达了观众真切的失望。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真没想到连电视剧情节也内卷了,角色跟现实里的我们一样赶着生赶着死,2倍速迅速走完一生,情感匮乏,面目刻板。谁能告诉我,在宋的朝堂,虚与委蛇是不是不读yi,而读she?
离大明宫词差了100个新版红楼梦
好家伙,这叙事节奏赶得上风火轮了!节奏明快≠推土机般突突前进,罔顾前因后果、前史不着笔墨全靠闪回突击交代即可,很多大事或转折都靠念白告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牵连怎么在疯狂背台词中建立?失去最基本的人物情感铺垫与行为逻辑,再精美的制作也是徒劳,且几乎看不出李少红以往的个人特色。先不谈史实,官场戏、宫斗戏、情感戏都仓促匆忙粗糙如儿戏,套路陈旧无比,此类所谓“大女主”戏完全审美疲劳,毫无新意,遑论选角一言难尽。勿怪观众低分,剧情精彩与否、演技过关与否,观众心里都有数。
三集弃。剪辑如脱缰野马,估计剪了不少。说是正剧吧,权谋有点傻,说是野史吧,剧情不够野。服化道置景看得出来剧组有钱了,宴席能拍成画卷,可惜了。
惨不忍睹。故事和人物还没成形,就各种突兀的情节和闪回,剪辑一塌糊涂,节奏疯魔无羁……这还是拍出《大明宫词》的李少红吗?
《大明宫词》当年锻造经典主要归功于编剧郑重和王要对莎翁戏剧的中式融合。我曾有幸买过剧本研究,有些段落写的很美,到现在都会背诵。无论是新《红楼梦》还是强行沾边的《大宋宫词》都证明李少红真的只擅长服化道。当年的作品造诣也如同陈凯歌遇到芦苇李碧华一样幸运。
父皇自幼喜欢三弟🙉
第一集这句台词就雷到我了:父皇自幼喜欢三弟...
还以为自己开了二倍速…
愿世界再无中年玛丽苏,李少红你真的是假精细。服化道再精细也不如剧情经得起推敲,整点子花架子谁爱看啊?
我爸自幼就不喜欢我看这部剧
这剧的编剧像我平时做梦,想一茬是一茬,有一茬没一茬,一茬接不上一茬
看了半集,女主真是绿茶中的绿茶,嘴里说着不要不要,吃的比谁都香
这剧情是赶着去投胎吗?快就算了,完全不讲基本法。地震只把皇宫震塌了,皇孙刚出生就在宫外被刺死了????还有刘涛和周渝民,前面的戏就不能换俩年轻的演员吗?周渝民演的三皇子在老婆刚生完孩子的时候领了个人妻回来,然后就不让自己的老婆碰了,这是打算为刘涛守贞操?刘涛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也不像会不要名分跟着三皇子大庭广众亲亲我我的风流样啊。这段戏给他们演真的毫无说服力。
我期待了2年,就这?说好的历史大剧呢?上来就地震男主掉悬崖女主救的,第一集剧情仿佛做了火箭,我差点以为我落看了十几集剧情。真的看的我一脸懵逼,完全是一脸问号。白瞎这么好的服化道和高颜值男女主了。一星给片头曲片尾曲。
这叫什么节奏快,这叫离谱好吗?看得人莫名其妙,节奏快不是要你上PPT,逻辑还是要通顺的好吗?别尬吹了(后期要是能好一点就改分)
有效区分恰钱博主。不是不让你吃饭,能不能别抢着吃屎。
第一眼惊艳的是片头片尾的设计,卷轴画式徐徐展开极具匠心和古味。前两集节奏感十足,前朝立储纷争涌斗,男女主自波诡云谲中依次登场,各自都有承担紧凑重要的故事节点;而同时依然不落对温存情感的刻画,刘娥与赵恒战乱结缘彼此相惜令人十分动容。本剧的制作也十分精良大剧质感浓厚,服化道考究古意盎然,赏心悦目。前两集看下来意犹未尽,已列入追剧清单。
恭喜扮嫩天团又填2名大将!周渝民台湾偶像剧专业户的脸演古代人真的很违和,刘涛气质又过于贤妻良母岁月静好,把女政治家演成了中华女德第一人…看他俩亲亲抱抱举高高感觉比林黛玉x伏地魔还难磕…
真是拧巴啊,从第一集开始节奏和逻辑就非常奇怪,感觉每个场景都是为了交代故事匆忙演一遍,严重依赖台词堆砌剧情,能用说的就不用演。整部剧的定位也不清晰,一会儿宫斗、一会儿权谋,一会儿又变大女主,外形却非要包装成历史正剧。吴莫愁怎么变得那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