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俱乐部

动作片0

主演:爱德华·诺顿  布拉德·皮特  海伦娜·伯翰·卡特  扎克·格雷尼尔  米特·洛夫  

导演:大卫·芬奇

 剧照

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2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3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4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5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6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3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4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5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6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7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8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9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17

详细剧情

 杰克(爱德华•诺顿 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
  一个偶然的机会,杰克遇上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并因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进了泰勒破旧不堪的家中。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好朋友,并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
  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而泰勒也以自己个人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盲目的信徒。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大肆破坏,泰勒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和泰勒发生争执,泰勒离开了他。然而,杰克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

 长篇影评

 1 ) 当多年的抑郁症终于熬成精神分裂

        《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是某个生活在“微软星系”、“星巴克星球”中的丧男白领,早在故事开始前很久便已经饱受失眠症的困扰,过得像具行尸走肉。他被牢牢地禁锢在狭小拥挤的办公隔间中,终日忙于将血淋淋的尸体化作冷冰冰的数据,以严谨、科学、专业并麻木的态度谈论刚刚逝去的生命,成为了一颗名副其实的螺丝钉——他那些业务专精的同事们,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人,都遵循着相同的生命轨迹:活着的时候是器物,死了以后是账目,为了别人的眼光和自己并不真的需要的东西操劳终日,“我是杰克的脊髓,我是吉尔的乳头”。
 
由于不知道也不知道要找到生活的意义,他看到商品广告就忍不住想要遵从,因为它们的指示清晰明了,用不着他自己思考。他不关心贫穷与谋杀案,只在乎名人杂志、五百个频道的大电视,买、买、买,终于得以在优质家具的团团包围下独自吃罐头——实在是丧得可以了:既没有姑娘,也没有真朋友,家里变成一片灰烬后,唯一可供怀念的是他那“高级的音响,漂亮的衣橱”;商品并非为了他的需要而生产,反而是他为了商品的消费而存在。
 
还有更多人的处境比他更堪忧哩:拼命虐待自己的身体,疯狂崇拜奢侈品广告中的人物(第45分钟在公交车上),仅仅为了塞进一件名牌内衣,乃至致力于变成一堆罹患睾丸癌的肌肉——正如第40分钟处主人公与Tyler的对谈:我们这一代人是被女人养大的一代,未曾经历过大战争、大萧条,一边说着“不知道、不知道”,一边茫然地进入大学、结婚生子,沿着一条顺理成章、循规蹈矩的路,成就毫无自我的生命形态——因此Tyler要向主人公施用氢氧化钠,经历痛苦留下伤疤是古往今来成人礼的必备步骤。
 
结果就是到了30岁仍是男孩的正人君子们,习惯于抱成团取暖而非结成方队作战。每晚都跑去互助会哭个不停, 搞得自己形貌越发萎缩却还是乐此不疲,从没想过这种发泄方式或许本身就是错误的,直至他们找到了搏击会,才意识到对抗压力的正确方式大概并非痛哭流涕,而是向外释放——于是fight club遍地开花。“留作业”的一段,已经充分体现出充满条条框框的现代社会,早已把人们塑造成了打不还手的虚伪绅士,然而始终如影随形的重度焦虑,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我来告诉你吧,写这个东西的人一定很危险,这个衣冠楚楚的疯子恐怕会突然发作,冲入一间又一间办公室,端着一把半自动的AR-10,逐个杀光他所有的同事,这个可怕的人可能是某个与你熟识多年的人,可能与你非常、非常地接近。”(影片第65分钟)。
 
这段话实际上出自Tyler。主人公早就具备变成Tyler的潜能,但作为一个好公民,他非常努力地压抑了它。可是Marla的出现令这座自工业革命以来始终沉默的火山一朝喷发了,原因很简单,他对Marla一见钟情了(估计本身就是御姐控吧,而且独身太久了)。自此他再也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他那娘娘腔的洞穴企鹅冥想,企鹅变成了Marla,那份自欺欺人的平衡被打破了。但他的胆子只够进行到向Marla要个电话(第18分钟),故紧接着他就幻想出了Tyler。Tyler先是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他抑郁的根源——你不是被物质控制得连自由意志都没有了吗?那就把家里炸掉嘛;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实现了他的愿望——把Marla给办了……
 
洋溢着蓬勃男子气概的行动力野兽Tyler Durden居于一栋连必备设施都没有的破屋,做领班时大摇大摆地往达官贵人的浓汤里撒尿,放儿童电影时剪进去一堆nice big cock,但这还不够,他要用为了将自己塞进内衣的有钱人抽出的大把脂肪做成肥皂(这件事纳粹也干过),用最不物质的方式干翻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可见关怀单身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啊,这一切的源起都不过是为了把个妹罢了。
 
由于30-year-old boy的数量着实庞大(他们确实Boy得厉害,Bob甚至说不出“fucking”这个词),Tyler很快组织起了一支对他死心塌地的军队。讽刺的是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螺丝钉,在融入新集体、拥有新使命之后,仍然是一批螺丝钉。当主人公一反职员时代的冷漠站在Bob被削去半个头颅的尸体旁痛心疾首地大喊“他是一个人!他是我的朋友!他的名字叫Robert Paulsen!”时,等待他的是冰冷若机械的齐声呼号:“在mayhem project中,一旦死了,我们就有了名字,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 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多少次了,旧秩序被推倒了,新秩序的本质与以往仍是一样的。
 
丧男终于意识到了“人”的价值,他决心鼓起勇气,自己把事情给收拾了;这是他人生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因为他第一次拥有了自由意志,哪怕这是Tyler通过氢氧化钠赐予他的。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丧男终于解决掉了猛男,他朝自己开了一枪(相当于又来了一次氢氧化钠,迎接脱胎换骨),宣告自己既不再是物质的奴隶,也不再是他人的附庸。在最后一段中,锐气逼人的Marla莫名奇妙地退化成了纯情地小女生,他牵着她的手看摩天大楼的轰然倒塌,世界覆灭的刹那笼罩于宇宙间最亮的火花。但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结尾,如果说电影里表现得还不够充分的话,原著中更是充满了杰克苏的味道:Marla甚至说过一句“我能分辨出你们的不同,我更喜欢你一些。”凭什么呢?你认识他吗?
 
《搏击俱乐部》结束了,主人公与Marla的主动与被动地位转换了,但世界仍然不属于废宅闲丧人士。所以原作者帕拉恰克也没有继续这条路,而是年复一年地撰写着主题重复、模式固定、格调低俗、夺人眼球的小说(别问我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他的书实在太适合蹲坑时借力用了,我觉得看一本就行了,这些书都差不多的),具备了商业社会中通俗小说作家的所有特质:大规模生产,换汤不换药,一切向钱看,再也不思进取,成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至于真正的废宅闲丧人士呢,一味地杰克/玛丽苏肯定是对解决当前境况于事无补的,当所处的环境太过令人窒息时,逃出域外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那时你将面朝大海山川、多吃水果蔬菜,然后,嗯,想必是回到宾馆刷刷豆瓣。

 2 ) 小职员

许巍有一段时间很闲,总蹲在街旁边抽烟边晒太阳。一个男人走过来问,你没活干吧?许巍说嗯。男人说,那上我们工地搬砖去吧。
        搬了一段时间砖,工头对许巍说,我们要搞文艺演出,要不你出个节目吧?你会唱歌么,像周杰伦刘德华那种。许巍说,我不唱他们的,到时我自己唱吧。工头说,别乱唱,有领导。许巍说,不乱唱。
        文艺演出完,工头激动地握着许巍的手说:你不仅长的像许巍,唱的也像,要是你去唱歌,就没许巍什么事了。
        类似的事情,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也遇到过。当布宜诺斯艾利斯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在一本文学家辞典的书上看见这个名字时,兴奋地对他的同事说,看,这儿有个人和你同名!
        该句式可以将主语挖去填入无数风靡一时或是流传千古甚至改变人类心灵结构的人物的名字。
        费尔南多·佩索阿在里斯本一条狭窄的街道上担任一名助理会计师。
        弗兰茨·卡夫卡则是布拉格波希米亚王国工人意外事故保险所的一名办事员。
        26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专利局的三级技术专家,试用期内年薪为3500瑞士法郎。
        叔本华在柏林大学当编外教授的时候,班上常常只有两三个人,而在隔壁授课的则是门庭若市的黑格尔。
        还有一些离我们更近的人。
        安妮宝贝在榕树下发表《七月与安生》之时,是中国银行一名打算辞职而遭家人反对的员工。
        当时明月发表《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是顺德海关一名被领导认为“很一般”的公务员。
        前日离开我们的疗伤系女歌手阿桑,在筹备唱片期间,当过律师事务所的接线员和百货公司的播音小姐。
        安居乐业还是出人头地对有些人来说不是个问题,而对有些人来说却是。
        许巍后来对王小峰说——
       “大理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原来老百姓可以这样过日子,开小店的夫妇也活得很自在,没有什么大的追求,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就很知足。我就想,为什么从小到大我没有这种心态,我老觉得我要成个什么东西,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要成就什么什么……”
        更多的人,即使有抱负,也不会成就什么什么。是这个世界某个干燥或湿润的城镇中某条石板路某侧一幢房屋中的一名职员。即使手稿不被烧掉,也不会有后人发现圣物般顶礼膜拜。即使膜拜了若干年也不保证不会在某次战火中不幸散佚。
        “小职员”,这个有趣的身份特征似乎给这些杰出的人物都蒙上了一层面纱,使他们可以让自己锐利的眼睛不动声色地从最细微的地方观察这个世界还有他们自己。许知远如是说。
        或许以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体验过一切,便已然可以满足。我们都是这样的小职员。
       《搏击俱乐部》中最华章流彩的一幕无疑是末尾,在小职员的身份中原始冲动与现代安逸相矛盾着的jack拖起随时准备死但终也没死的marla的手,在brad pitt的裸体背景下,看着窗外一片片霓虹大厦纷纷陷落与倾覆。
       平庸的小职员 jack曾想依靠tyler来拯救他的人生,最后却发现自己就是自己的英雄。

 3 ) Fucking Life

也许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两个这样的时刻,幻想自己很牛逼地用一把六发左轮捅进自己嘴里,顶住上颌骨,你能舐出金属那冰凉的腥味儿,有发蓝的化学品留下的气息,这小乖乖崭新,还没尝过任何一个人的血。只要食指轻轻一扣,一切都TMD见鬼去吧。
如果这样一击之后你还能活下来,那真是他妈的太美好了。
如果这样一击之后你不但活下来了,而且大问题已经随那样一枪消失掉了,而且你还捡了个妞儿……等等,这是拍电影呢吧?
失眠比清醒容易,跟从比独立容易,流血比流泪容易,跟一个不知来历的妞干到天亮比触摸他人和自己的灵魂容易,只有撒谎和坦诚一样容易。它们一样廉价么?或者一样值得珍视?
你可以分身为二,一个命令,一个跟从,一个拷问,一个回答,一个离经叛道,一个唯唯诺诺。当布拉德皮特的脸遽然消失,我对大卫芬奇感到由衷的敬佩,分身为二需要勇气,回头面对所有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
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警醒,你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银行里的数字,不是你穿的衣服,不是你钱包里的累赘。
那么你是谁?
你是清洁工,是加油站小弟,是餐厅侍者,是格子间里的死白领,是只有两颗星的小警察,是哥特妆的白粉妹,是割掉了睾丸长出一对豪乳的男人。你不能腰缠万贯不能成为摇滚明星,你不再看阁楼改看宜家产品目录,你前妻跟别人生了孩子,你有性欲没有睾丸。你将自己揍得鲜血淋漓,服下整整一瓶安眠药,半夜里用人脂熬制肥皂再卖回它们的主人,往所有专卖店的电脑机箱里灌进硝基甘油,再玩儿个大的,炸掉所有银行数据库。
然后呢?
除了让自己的脑袋像个西红柿一样被打爆,还有别的答案么。
仍然在任何一个航班任何一趟大巴任何一辆出租车任何一道自动扶梯上遽然醒来,不知道刚才是睡了过去,还是变身另外一个自己。似乎都没有分别。
你没有答案,大卫芬奇也没有。
他只能让你中枪的喉咙漏着风呼哧呼哧地说话,拉着一个妞儿的手看一场最大的烟花,灯光亮起,你我的脸都雪白雪白。

 4 ) A life without father and God

我一直喜欢Fight Club这部电影,但是必须承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迷恋于影片里气势逼人的pitt,还有,应该是电影本身对我在心理学领域超级无知的巧妙利用,甚至因为我第一遍看过之后的那种似懂非懂,不确定和不相信。

不过至少我知道这是一部心理电影,因为Jack长时间的失眠导致严重的双重人格发作,而Jack意象中的Tyler作为Jack的另一面一手创造了Fight Club以及Project Mayhem,他带领大家摆脱物质的奴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自由的人。
没错,这都是电影里呈现出的,仅仅是这些,就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了,不过,的确应该不仅仅是这些。

一部心理电影惯常使出很多花招蒙蔽我们的视听,让我们以为种种罪恶不过是物质与物质的冲突,浅薄的剥削与占有,单纯的失去或得到。其实不是,电影里最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一直在你面前提起的,而是不断在你心里暗示和提醒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和童年阴影有关,Fight Club也不例外,Jack的失眠仅仅是一个诱因,他双重人格发作的诱因,而当开关打开之后,一切运行的轨迹则交由他内心深处最缺失的东西来主宰,或者说,由他自我对于内心最缺失的精神和情感因素的重建和虚构来主宰。

Jack和Tyler的自我对话当中,多次提到了父亲,在他们浴室里的对话,谈到每次在人生的转折点时询问父亲的意见,也许从Tyler口中说出的关于父亲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因为Tyler本身都是Jack的虚构,因此,Tyler对于父亲的描述,也是Jack对于父亲的想象。Tyler曾说在普通人里,他最想fight的人是他的父亲,这也许就是Jack对父亲一种最极端的想象了。

电影告诉我们Jack的父亲在他六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他是在一个缺少父爱的环境下长大,成长中缺少一个坚强的男人关心,指引和鼓励。他也许也明白,他的父亲并不喜欢他,接受他,电影里Jack在自己的手上用烧碱留下记号的时候,也许就是他内心和肉体同时最为痛苦的时刻。

Tyler: Our fathers were our models for God. If our fathers failed, what does that tell you about God?
Tyler: Listen to me. You have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that God doesn’t like you, he never wanted you. In all probability, he hates you. This is not the worst thing that can happen.

于是,Jack由此创造了Tyler,一个父亲,一个God-like man。
我印象很深,也非常喜欢的一个场戏便是Tyler在一次Fight Club聚会之前发表的宣言式的讲话,也就在那之后不久,Fight Club渐渐升级为一个“Army”。Fight Club只是一个甜蜜的诱饵和一道测试程序,那些真正和Jack一样内心有所缺失的男人会视死如归的投入进来,因为某种程度上,对内心情感和需求缺失的补足,胜过一切低级的物质需求甚至生存的本能。

Tyler说,“我在这里看到了最强最聪明的人,但是你们的潜力被浪费了,你们做着社会上最底层最琐碎的工作,做侍者,加油工,洗车工,或者打着领带上班,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我们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战争是心灵的战争,我们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相信有一天,我们长大后我们会变成富翁,明星或者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渐渐面对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这一大段融合了父亲和上帝语气的Godfather式的道白,说得我心惊肉跳,诚惶诚恐,我尽量把它当成电影,而不去联想自己的生活,可是类似的恐慌难道我们丝毫没有么?

不过,Jack总有清醒的时候,那种分裂式的自我救赎终将破灭,他的“父亲”也一样会再次离开他。电影快到结束的时候Tyler消失了,我始终觉得Tyler在影片中越来越少的出现,是Jack正常心理占上风的一种表现,每次Jack从梦中清醒,他似乎就是正常的Jack,而能让他进入睡眠寻找到清醒的,却只能是他作为自己另一面Tyler的作为。种种极端的行为已经让Jack慢慢有所觉悟,但他仍然坚信Tyler的存在,甚至很宿命的相信Tyler也将离他而去,“First my father leaves me, now Tyler. I’m all alone. I am Jack’s Broken Heart.”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提到电影了非常重要的那个邋遢女人Marla,简而言之,在Jack虚构的世界里,也就是在Tyler存在的世界里,Marla是一个母亲一样的角色,她不会和自己的母亲—哪怕是意象中的—发生性关系,而Tyler作为意象中的父亲是可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当中三个人从来不会同时出现,而且Jack每次和Marla在厨房里的对话都那么令人匪夷所思,Jack对此浑然不知,甚至喃喃自语地说,“ I’m six years old again, passing messages between my parents.”并且,在Tyler质问他是否和Marla上过床的时候,他强烈的表示不可能,甚至做出了很恶心的表情。
Tyler: You know what I mean, you fucked her.
Jack: No, I didn’t.
Tyler: Never?
Jack: No.
Tyler: You’re not into her, are you?
Jack: No, God, not at all.
Voiceover: I am Jack’s Raging Bile Duct.
Tyler: You’re sure? You can tell me.
Jack: Believe me, I’m sure.
Voiceover: Put a gun to my head and paint the walls with my brains.

可是,在Jack清醒的内心里,他是喜欢Marla的,在电影最后,他试图挽救一切,要保护Marla的安全,虽然Marla也许到了最后还没有搞明白Jack到底是怎么回事。
Marla最初的出现,将Jack刚刚找回的睡眠破坏,却在Jack精神危机严重的时候称为他的一个安慰和支柱,回想他在自己手上留下记号的时候,一面通过Tyler之后说出那段自己内心隐隐若现却不愿承认的事实,让自己面对恐惧,看清一切;一面又通过幻想Marla驱散这种痛苦。
整部电影就这么矛盾对抗着,可我真的不知道,在电影最后,Jack用轰鸣的子弹射穿自己的脸颊之后,Tyler也跟着消失了,之后的Jack真的就会摆脱了那种心理的阴影,不在被那种心理的缺失折磨,不再做物质的奴隶,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这种感觉,就好像我想到自己的未来一样的不确定。可能电影就是电影吧,他撩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思考并闹心,但是不负责收拾残局。

 5 ) 过火的自由

人格分裂的悬疑加上对自由的探索,理应是一部好片子。但除了肾上腺被激发而得到的高估,我只看到过火的,不可理喻的对自由的向往。

剧情本来应该是让人脱去生活的枷锁。让人直面内心。但是里面的泰勒都做了什么呢?

杀人放火。砸车砸房子砸艺术品砸经贸大厦。砸银行。甚至想把自己的女人杀死。

说我们都被物化了,买好房子,买好家具,买好车,花钱,穿好衣服。

砸光一切,美其名曰放弃一切,自己就是自由的了。

更加白痴的还是那些搏击俱乐部的成员,居然会绝对的服从泰勒。服从别人也会得到自由?是彻底的被奴役了么?以为被奴役才是自由了?

 

主角之前被物质奴役,之后是被自由的向往所奴役,被“泰勒”奴役。所谓的自由?可笑!

自由,不是有金钱挥霍。

自由,不是无拘无束。

自由,也不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自由,也不是刻意的去放弃一切。

自由,是一种心境,你认为你是自由的,你就是自由的。

我做我想做的,就是自由。

我不想放弃我的衣服,我的床。
我喜欢穿酷炫的衣服,就穿!
我就喜欢好吃的食物,就吃!
这就是自由!


而不是别人说把衣服都扔了是自由,我就裸奔。服从别人的想法是最大的不自由。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想要追求自由,要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6 ) 有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写什么样文章

      恰克‧ 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 1962-出生美国靠近沙漠地带小镇,身上流有俄罗斯和法国裔的血液,恰克‧帕拉尼克小孩子时,和双亲去墓园探望祖父母的墓地,面对墓碑上的名字,询问他的姓Palahniuk要如何发音,他的母亲指着墓碑上祖父母的的名字,告诉他,就是他来自乌克兰的祖父和祖母的名字,帕拉(Paula)和尼克(Nick),连起来念。所以也就是帕拉尼克。

      他的祖父尼克‧ 帕拉尼克谋杀了他的祖母帕拉‧ 帕拉尼克后,带着枪准备将他四岁的父亲斐德列一起宰掉,但他躲在床底逃过一劫,他的祖父尼克随后用枪把自己的头轰掉。五十多年过后,他的父亲斐德列‧ 帕拉尼克在三结三离之后,因地方报纸上的「我爱红娘」personals,开始和年轻的女人唐娜约会,唐娜的前夫戴尔因为对妻子性虐待而吃上牢饭,假释后尾随斐列德和唐娜的车,跟踪他们,于他们过夜后要开车离去之时,开枪将他们双双射杀,然后将尸体拖回之前他们一起过夜的小屋焚毁。

      大学主修新闻,毕业后怎么也找不到报纸当编辑,恰克‧ 帕拉尼克三十老几才开始写作,于1996年出版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斗阵俱乐部》(Fight Club),这是他所写的第二本长篇,是一本对出版社说FuckU的黑色幽默书,因为他们百般叼难、拒绝出版他的前作,而这本前作《隐形怪物》(Invisible Monsters)到了他成为畅销作家后又成了抢手货。《斗阵俱乐部》的第一版限量精装本并没有受到重视,但因为口碑和特殊的封面设计引发注意之后,不久则成为小经典的畅销书,随后好莱坞将它改编成电影。其畅销程度让他可以摆脱原本柴油车技工的蓝领阶级,买了一栋位居奥瑞冈州波特兰附近的农场专心写作,和一群古怪的朋友住在一起,以及一群鸡。恰克随后出的四本小说,皆混合了讽刺、喜剧、恐怖、真实与美丽,以及他独特的超现实黑色幽默。这些小说的内容一贯他让人咂舌的古怪离奇,包括有整本页码倒着排,描写宗教集体自杀一人独活,在波音747空中爆炸前在几万公尺的高中对着黑盒子讲述生命历程的《残存者》(Survivor)﹔截肢的时尚模特儿爱上变性人、跨越性别疆界线的公路小说《隐形怪物》﹔前医学院学生在餐馆假装痉挛无法呼吸以骗取一个拥抱或金钱的《窒息》(Choke)﹔以及去年出版,描写童谣杀人狂,被号称为21世纪恐怖小说文艺复兴的《摇篮曲》(Lullaby,around系列将于2004年年初出版中译本)。但恰克却相当幽默而诚恳的说这些都是「浪漫喜剧」,都是有关男孩把女孩的爱情故事。今年八月底他将出版他的最新长篇,从女性口吻描写「昏迷状态」的《日记》(Diary),以及一本波特兰的旅行书《逃亡者与难民》(Fugitives & Refugees)。

      问到他想成为怎样的人,他则模仿《斗阵俱乐部》里的口吻说:「个人上,我情愿被认为是一片美丽而独特的雪花。」而当年第一版的《斗阵俱乐部》,目前的抛售价则已经高达每本五百美元。

 短评

1.我看电影很少背台词,但这部片中的许多台词真是背的滚瓜烂熟. 2.我看过剧本结构最复杂的电影之一,其中情节的关联性对照性和许多彩蛋是模板级别的. 3.这部片后,大卫芬奇奠定了自己"黑暗小清新"教主地位. 4.原本大卫芬奇准备把1/24i秒一帧的布拉德皮特剪到片头24世纪福克斯处,太邪恶的念头了.可惜被否了

8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我要带我的女朋友去看炸大楼

9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然而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影片自身所带有的一种不可言传的魔幻性与自我消解意味使它

13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邪恶与平庸蛰伏于同一个母体。在特定的时间互相对峙。

15分钟前
  • DFG F好;:《3
  • 推荐

欢迎讨论。pitt帅成那样很不容易

16分钟前
  • 毛驴哥🔒🔒🔒🔒
  • 力荐

之前在豆瓣被剧透了,毁了一次原本应该很精彩的观影体验…人类真是一种容易被煽动的生物啊…皮特当年真年轻,身材真是相当好,诺顿就一受,一脸被虐样儿…

19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喜欢最后一幕,牵着爱人的手,静静看着窗外的世界轰然倒塌,而我们依然安全温暖。

21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各位亲们。。。精神分裂真的不是影片的重点。。。痛是我们感受活着的唯一方式。

2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想和你一起见证天崩地裂,世界末日。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酣畅淋漓,癫狂,粗暴。一定要这样才能找回自己吗,每个人都在里边找自己吗,你们,那些在这里看到物役、生活枷锁的人,最后都如愿成为兽医了吗?

2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典型的反体制电影,哈哈,真逗。MMD,将一切都讽刺解构了一番,爽。只可惜这破坏难以节制也实在麻烦。

33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我看这个的时候才知道,电影可以这么牛B,一直到现在,重看最多次的电影。

37分钟前
  • 四维雨相
  • 力荐

这种类型片很多,这也不是第一个讲述人格分裂题材的电影,不知为何评价很高~~

41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抛开一切,重获自由。You met me at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天呐,今天才看完这部电影。佩服导演埋彩蛋的功力,特别那两个big nice cock,绝妙啊!

4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又看了一遍,再次确认Ed同学从一开始就爱上Tyler同学鸟,经典的自攻自受啊。虽然两个都是金发,不过也就这一点不符合配对美学了,小皮跟Norton的cp还是很有爱的。尤其Norton同学那一脸禁欲小受样,典型的冰山美山啊……我要去找这两人的同人看

44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除了“人格分裂”,还可以从“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的角度理解片子,同时不要忽略单纯、不死、如影随形而又只具备原始欲望的玛拉,三者从未同时出现。“本我、自我、超我”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格组成部分,三者的生存主张各不相同,相处相斗、此消彼长,影片在讲我们所有人。最后道德枪毙理想携手欲望,并窃取遗产、继续生活。

47分钟前
  • 王周鹏
  • 力荐

最喜欢他在办公室自虐那一段,神一样的演技。皮特儿还是最适合这种角色

48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这就是神作!完美的镜头,丰富的特效,不可预料的情节,优秀但不装13的台词:我们还能期待从一部电影里得到什么?

50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54分钟前
  • 挥雨
  • 力荐

如果另一重人格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却不敢付诸行动的事,那又未尝不是一件悍事

5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