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心里就难过。——王朔
01
《小鞋子》这个电影看过有一段时间了,原本没想写什么,但在豆瓣的短评里看到一句话“没钱不要养孩子”,而这话得到了888个有用,所以我只想针对这句话,说一下我对这个电影,还有穷人的看法。
不久之前,一个朋友坐飞机去旅行,他买的头等舱,候机的时候,在微信上跟我说:“好多人在排队,那么早排队有什么用,想快点登机就买头等舱啊。”我说:“这只是大家的习惯,不一定是为了快,只是不想比别人更慢。”
这个朋友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现在自己创业更是收入不菲,穿的衣服都是名牌,出门住五星,开的车动辄上百万,身边的朋友也大多是这个层次甚至更高,所以他几乎没有在穷人堆里穿梭过,即便看过穷人的生活,似乎也都超出他的理解能力之外,他的思维视野高挂在自己的生活水平那里。
他们习惯用“富人思维”去直观地判断某些行为的对错,却缺少对行为背后,促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理解力和包容心。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02
喜欢《小鞋子》,是因为它没有一味的表现贫穷的心酸,也不只是要跟大家讲述穷人生活的艰难,这里面的人物,没有其他电影、电视里的狭隘、自私、卑躬屈膝、争吵不休,他们善良、正直、自尊、互爱、勤奋而且快乐。
贫穷的确很容易剥夺人的很多美德,但最后是否放弃这些,决定权依然在自己手里。
他们善良、懂事
阿里买菜的时候弄丢了妹妹的小鞋子,虽然它本身已经破烂不堪,但却是莎拉唯一的一双鞋,知道爸爸没钱给她买新的,兄妹俩默契的谁都没有告诉爸妈,只是默默的共穿一双鞋,每天由莎拉先穿着它去上学,放学后再火速赶回去与阿里交换。
莎拉在学校里看到了她的小鞋子,也跟踪到了穿着这双鞋的女孩的住址,可当她拉着阿里打算去要鞋子的时候,却发现女孩的爸爸是个盲人,最后两个孩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对视一眼又默默地回家。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穷人比富有的人更能理解什么是人间疾苦,他们对和自己一样贫苦的人,有着更多的怜悯与友善。
03
他们有家庭的温馨
妈妈因为洗衣服累的病倒,阿里的爸爸回到家后生气地说:“你不该洗那些衣服,你不该令自己疲惫,不能动气,……你该等我回来做。”虽然口气严厉,话语中却全是关心。
阿里考试得了最高分,老师奖励他一只圆珠笔,他兴冲冲的跑回家把它送给了妹妹,原本还在赌气不理睬阿里的莎拉,瞬间就笑逐颜开。
妹妹嫌弃阿里的鞋子脏,他们便一起把鞋子刷的干干净净,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肥皂泡,那个时刻的他们不比世界上的任何幸福的孩子更不开心,贫穷的孩子也有属于他们的简单的快乐。
他们勤劳
妈妈病了,阿里拒绝了来找他踢球的小伙伴,每天和莎拉一起做家务、带宝宝,甚至在周末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做园丁的工作。
做完第一份园丁工作,结账时,阿里的爸爸羞涩的对老人说:“不用给了”。而老人却给了他超出预期的工钱,因为“你做的很好”。
04
他们正直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很让人动容。爸爸在砸白糖的时候,莎拉给他倒了一杯茶,爸爸说:“闺女,你没拿糖来。”莎拉指着地上的糖说:“你已经有这么多糖了。”而爸爸回她:“它们是清真寺的,暂交我们保管。”
这难道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吗?
莎拉自始至终没有对另一个女孩说出鞋子的事情,就算后来女孩换了新鞋,把莎拉的小鞋子当垃圾扔了,莎拉也只是激动地说了一句:“丢掉了,为什么?”
这种隐忍不就是一种最好的品质吗?
贫穷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所谓的“没钱不要养孩子”这种话到底该怎么定位,穷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养孩子的下限呢?
不管贫还是富,都会赋予或剥夺孩子的某些东西,怎么样算是合格的父母没有人能够定义,每个父母都是在自以为是的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最好的,但有资格对这一切做出评价的,恐怕只有孩子自己。而我相信,在阿里和莎拉眼里,他们的父母也不一定比其他人的父母更不合格。
05
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段,金社长和美兰在小巷子里散步,说起从前外送炸酱面的时候,有一次碰见正峰和正焕在马路边跟朋友们玩,他怕孩子觉得丢脸便要避开,可正峰却拉着正焕的手叫着爸爸爸爸,直接扑到了他的怀里。
美兰说:“在柳老师家大门旁租一个单间过日子,正峰他疼得整夜哭,第二天吃的米也没有,心想我们一家四口点燃煤饼死了算了,很多次都想不开,还好有俩乖儿子,所以我们挺过来了,是孩子们救了我,不是我养了他们,而是他们养了我。”
这就是父母、子女的意义,不只是父母养育孩子,孩子也在精神上供养着父母。
父母总是要去承受那些肮脏、卑鄙、令人作呕、悲伤、可怕、累人的世界,因为有要守护的人,他们才能支撑住这一切,生活中的艰辛,或许就因着对子女、对家人的爱,才变得不那么沉重,再难熬的日子,也会变得容易一点。
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好像人只要穷了,就没有社会地位,就容易被贴上种种不良的标签,甚至被叫嚣着剥夺各种人权,但只要他们依然保有股子里的优秀品质,他们就是高贵的。
贫穷的生活或许辛苦,但那不代表不幸福。
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即便他们不能给你更好的生活,可他们为孩子承担的生活之艰辛,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依然是我们无以为报的。
小时候不懂事,给过爸妈很多恶意,长大后才觉得后悔,在父母最艰难的时候,在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撑起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给予的是什么呢?
如果年少时来不及好好爱他们,那么至少在成长之后,尽全力去回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柒月暖阳(来自豆瓣)
来源:
//movie.douban.com/review/8576033/作者简介: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新书《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热卖中。微博@柒月暖阳,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1997年伊朗儿童家庭剧情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一部写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
简单的故事,沉默的情感,美丽而清贫的童年,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即便有争吵有贫穷有眼泪,还是依旧美好。故事如片名一样可爱纯真。镜头并非唯美,却异常的朴实细腻,朴实到感觉镜头前的小演员根本没有在演,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生在伊朗社会底层家庭的生活。
阿里去帮妹妹取送去修补的旧鞋子,回来路上,却不小心弄丢了,妹妹哭了,哥哥也内疚到哭泣。这是妹妹仅有的一双鞋,明天怎么去上学呢,为了不挨骂,哥哥恳求妹妹先不要告诉父母。这段镜头,简直不能更棒,有点怨气却彼此保护着,哭也不敢出声。阿里和妹妹的懂事坚韧善良,为了不给父母增添烦恼在困难面前相互体谅互相支持很暖心,好想抱抱这两个可怜的孩子。
影片里很多是现状,导演并没有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来反讽社会,阶级,贫富差距的问题。电影的叙事风格平静温和,没有一点点的刻意,没有过分渲染底层百姓不堪,反而着眼在这对兄妹之间的小互动,整个剧情围绕在一双鞋上。没有太多的对白,只是流转在两个孩子之间的细腻镜头你会发现最有力的感动,其实都是无声的。
电影里看到的既不是肤浅的励志、或廉价的同情。看到的是闪烁着生命最初的光芒、朴素又美好的力量。影片结尾兄妹俩在池边的默然相视,传递着一股清澈明净的禅意,一切花哨的电影技法在这里都羞于出现。
(有借鉴)
打小学起语文课本里每课后面都有一题:请有感情地朗诵全文。长大以后,无论文学、影视作品,都能看到这种抒情的朗诵。老实说,的确很伤胃。经常性地抒情,结果是变成无情。因为这种感情太廉价,任何地方都能扭开水龙头,哗哗地来上一大桶。
那么有没有不抒情地朗诵?有,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小哥哥贪玩耍,把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弄丢了。父亲工作很辛苦,母亲重病,家里实在没有余钱买一双鞋。这就是每个人童年时代都曾经遇见的那种问题,那种“绝对不能告诉爸爸妈妈”的问题。
《小鞋子》就以这种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鞋子的故事,平静地讲述了两兄妹怎么想劲一切办法解决鞋子的问题。所有小孩子能想到的办法他们都想到了,都尝试了。导演没有把他们表现得和两个难民一样地乞讨观众的同情,从头到尾,他们都在努力,观众只是无法停止关切之情,迫切地想知道他们的努力是否能够成功,而不是在散场后哭着捐献慈善款。
全片唯一称得上震撼的场面甚至有些黑色幽默:小哥哥的学校举办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新鞋子。于是,小哥哥在比赛中倾尽全力去得到那双鞋子,却一不留神得了第一名。得了第一名的小哥哥在镜头前哭成了个泪人,他真正伤心的原因居然是他没有得到第三。
他回到家里,把满是血泡的脚泡在水池里。水里的鱼纷纷游过来,触碰那一双小脚。这是全片最为宁静的时刻,所有观众在那一刻都能感受到相同的滋味,和小男孩分毫不差。没有眼泪,没有叹息,只有一个安静的下午,一池水,一群鱼,和你自己。
因此,要把《小鞋子》说成是一部儿童影片我觉得不大公平。它其实是拍给大人看的,让人咂一咂生活的滋味,在某天花时间看完以后安静下来想一想。全片没有一处刻意表现生活的艰难,而是处处体现出人性的美。小妹妹终于找到了那双丢失的鞋,却发现穿在一个盲人的女儿脚上。她躲在墙后看着,然后转身离去。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个音符,但是却能深深打动人心,并且在最后流泪鼓掌。
我想这掌声的意思是鼓励和祝贺,里面没有一丝一毫廉价的同情。不抒情地朗诵,在字里行间你就能读出坚硬的东西,那就是尊严。
《小鞋子》,号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儿童片。
去年从以色列乘车去巴勒斯坦,一过国界线简直是两个世界。犹太人的地方干净富裕,阿拉伯城市就垃圾满地,乌鸦乱飞。很多小孩子拿着矿泉水和粗糙的纪念品追着我们叫卖,都是长睫毛大眼睛很漂亮的孩子。晚上看新闻,巴勒斯坦又被战机轰炸死了70多个人,真他妈难受的什么也不想说了。
最纯的电影
最后水里鱼儿的那一幕太美丽了`
这些故事那么熟悉,就发生在我身上。
身体欠佳妈妈让孩子给疲惫的爸爸倒茶,富人爷爷给认真工作的爸爸丰厚报酬,富人弟弟和哥哥一起开心玩耍,爸爸赚了钱想给妈妈买电熨斗,哥哥想跑步比赛给妹妹赢得一双鞋,老师为经常迟到的哥哥求情继续上学,妹妹把心爱的鞋子让给另一可怜人家的女儿,这另一可怜的女儿把捡到的漂亮铅笔还给妹妹……
有的小孩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跑车,有的小孩的愿望是拥有一部手机,而他的愿望只是拥有一双鞋子。
很少接触伊朗电影,这个是在CCTV-6看的。拍得很纯真,很感人~~
少年之爱,不染任何杂质,晶莹剔透。我认为这正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当然,有尊严的活着,照样也能有如此安静而幸福的生活。影片给成人们许多看不到视角来观看这个世界
妹妹给正在为寺院磨糖的爸爸倒了杯茶,“怎么不给爸爸准备糖呢?” “你手边不是有那么多糖么” ”那怎么行,这些是给清真寺的,我们只是代为保管,不可以拿的“。
一点儿都不造作的那种
没有一点刻意、展览、景观,老老实实地拍,可就是能抓人,令人反思——电影真的需要那些东西么?最后那个金鱼池的场景甚至带点禅意,又那么平凡朴实,让整个片子顿时通透明澈,怎么会这么好!
看过电影中,表现得奔跑最好的。无声的奔跑。
电影里很多日用品看起来都像中国货:铅笔、笔记本、塑料拖鞋
美丽而清贫的童年
当他知道他得了第一名却拿不到第三名的奖品时,他伤心的哭了.
小演员表情无敌,故事朴素真挚,比赛一段过分煽情,结尾收得真漂亮。
孩子的眼神动人;朴素的煽情极富感染力。结尾好,戛然而止,干干净净。
我又想捐东西了。
你说你像记录片,我选择相信。一切正如简介所言,一切也不超出这个故事,导演马基迪懂得,怎样将一个感人的故事讲好,并且也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阿里的眼泪,以及获奖时无声的表情,最后的高潮部分相当感人,真是天堂的孩子才会有的演技,让人不得不去想像或许这真是一部真实记录片了,最美的奔跑
我们什么也没有,也没有放弃的念头。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只是在追求一些有些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因为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追求中的奋斗和成长,得到我们心中的鞋时的喜悦,却是什么人也不能从我们手中夺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