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7

主演:吴秀波  刘涛  李晨  于和伟  张钧甯  唐艺昕  翟天临  张芷溪  王劲松  王东  肖顺尧  檀健次  章贺  刘欢  杜奕衡  曹磊  来喜  陆思宇  王仁君  陆妍淇  黄俊鹏  王伯昭  许还山  褚栓忠  张志忠  李佑伟  张逗逗  蒲萄  陈喆伦  韩东  时光  陈之辉  

导演:张永新

 剧照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2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3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4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5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6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3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4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5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6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7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8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9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5-04-06 04:11

详细剧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代枭雄曹孟德(于和伟 饰)在逐鹿的群雄中间声名鹊起。他将落难的献帝刘协接到许都,以天子威名号令诸侯,更渐渐滋长着一颗霸主的不臣之心。在毫不留情地铲除异己的同时,曹丞相遍觅孝廉贤良,唯才是举,从早期的荀彧,到之后的荀攸、杨修(翟天临 饰),均进入幕府一展才华。是时,河内司马家的老二司马懿(吴秀波 饰)韬光养晦,隐姓埋名,为避免曹操的征召宁肯自断其腿。后在世子曹丕(李晨 饰)恳切的邀请下,他成为曹丕的幕僚。为争夺世子之位,曹丕和弟弟曹植展开明争暗斗,而他们各自的幕僚司马懿和杨修也卷入连番智斗之中。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樯橹灰飞烟灭。老一辈的英雄黯然落幕,新一代的智者勇士将在未完的乱世中继续宿命的缠斗……

 长篇影评

 1 ) 《军师联盟》:向过去说再见

我要收回之前的话了,在《军师联盟》刚播出两集时,我很欣喜地认为历史正剧终于回归,但在它已经播完了上部四十二集后,我决定收回那句话。

(原来的话我写在《军师联盟》初评

但现在我要下一个更大的判断:《军师联盟》是历史题材剧目拍摄方式的一个转折点,也许它将带来历史剧的新拍法。

当然,这样的新拍法是好是坏,我还在观望,总之,过去的时代过去了。

一旧的螃蟹

如果按照历史正剧的标准来看,《军师联盟》的问题非常多,多到很多人会为它究竟是不是历史剧而争论不休。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一点是,时间线的混乱并非是历史正剧的问题,很多人拿着前几集里华佗之死、衣带诏事件、官渡之战等历史事件来说事,认为这部剧打乱了时间线,一点都不符合历史。确实,这样子做不符合历史,但不符合历史不代表它不是历史剧。历史剧首先要是剧,剧就自然会有一定的演义改编:《雍正王朝》里八王爷死在雍正驾崩前一天,而历史上他在雍正三年就去世了;《走向共和》里翁同龢处处给北洋水师掣肘,而历史上他几乎是每一处款项都会应允;《大明王朝1566》中贯穿故事主线的改稻为桑更是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然而这些都不妨碍它们是历史剧中的翘楚,因为历史剧要表现的,从来都不是历史上的人们做过什么,而是要表现那些人可能会做什么。

然而即便如此,《军师联盟》依然和历史正剧相差得有点远,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历史人物卡通化、普通化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人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文学作品对人的描述往往会在细节中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潜意识和人物性格,比如毕飞宇在讲《水浒传》时就从「(林冲)便出庙门东头去」一句中深剖出了林冲性格中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静,而王劲松也说过刘和平的历史剧台词往往都有好几重意思,轻易不敢改动。

而在《军师联盟》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除曹操、荀彧外大都失了厚重。这也是为何很多观众认为,在第二十四集曹操死了之后,这部剧便没了意思。

比如杨修,作为司马懿前期的主要对手之一,杨修充当的是反派角色。一般来说反派角色往往是容易出彩的,诸如《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藩,但是在本剧中杨修却表现得颇为令人反感。这样一个世家公子,极为聪明,全剧中论及脑袋灵光怕是没有人及得上他,而他恃才傲物偏又沾染政局,心中没有道德约束,只有强肉弱食,最终被曹操所杀。在临死前他对司马懿说:「这么多年了,我自恃才华,替平原侯与曹丕争,替平原侯与你争,甚至替平原侯与大王争,可争到最后我发现,我是在为了自己争,我以为我比任何人都快出三十里,而恰恰就是这三十里,可以要了我的命。」

这段话是很显然的反派心路,作为只有一个行为动机的反派,往往会在故事最后给他以独白的时间,以期获得观众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但这是卡通的办法。因为人是复杂的,尽管某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动机是某,但不见得他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完全为了这个动机服务,他依然可以有着自己的其它心思或潜意识,但是在杨修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尽管翟天临把这个角色的该特点演得很到位了,但这个人物依然是单元单极的,不够饱满。

再举一例,比如汉献帝。汉献帝这样一个人物在剧中出场不多,却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角色。故事开始,便是汉献帝和董承、刘备、司马防、杨彪(后两位是编剧自行加入)合谋衣带诏,刺杀曹操;他的故事最后,是曹丕当了魏王后,想尽办法劝魏王登基。整整三十年时间,这个皇帝在剧中的表现数十年如一日,懦弱依然懦弱,性格上似乎也只剩下了这一点,作为汉帝国国祚的最后代表人,这样的形象显然是单薄的。

除了这些漫画化的人物形象外,《军师联盟》还有几处非常不像历史正剧。

首先就是大量的现代生活戏

历史剧里出现许多生活戏并不足为怪,生活戏是反映古人生存状态的表现,观众通过服饰、道具、行为、言语来感受古人的生活习性和社会心理,这是很值得提倡的,古装剧《红楼梦》(尽管不是历史剧)就是生活戏的典范,而《北平无战事》、《少年天子》、《大明宫词》和《苍穹之昴》里也有大量的生活戏作为辅料。

但是,在《军师联盟》里,生活戏不再是古人生活戏,而成了现代生活戏。

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在《晋书》中只有二百七十字的介绍,相关文字越少,越能给有能力的编剧以发挥空间。然而在本剧中,张春华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古代女子,从全剧开始就以「悍妇」的形象示人,时不时揪住司马懿的耳朵把司马懿给教训一顿。

如果说当作人物塑造那也无可厚非,但在上部的最后几集中,张春华的角色地位迅速提高,以至于后面几集完全沦为了家庭戏的家长里短。曹丕赏赐司马懿以美人柏灵筠,同时柏灵筠也作为曹丕的眼线,为曹丕传递信息。而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张春华自然不答应了,于是从二十九集司马懿为难开始,分别上演了张春华发火、曹丕逼迫、张春华无奈接受、柏灵筠替司马懿说话、张春华最终接受柏灵筠的戏份,直到第四十二集上部结束。

如此冗长的戏份让观众感到不适,毕竟这是在东汉时期而非现代,毕竟大家是来看历史剧的而非生活剧,花费大量篇幅在这样的情节上对传统历史剧观众来说颇为不妥。

其次则是剧中无处不在的喜剧元素

历史剧向来是塑造历史气氛的,无论基调是昂扬的还是悲怆的,都给观众以一种正谕的厚重感。奋发图强如《汉武大帝》,走投无路如《大明王朝1566》均是如此。但很少会有历史剧里掺杂着喜剧元素,然而在《军师联盟》中我们却能看到层出不穷的喜剧元素。

喜剧元素不完全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搞笑情事,而可以用一些黑色幽默的办法对剧中人物开上一两个玩笑,比如司马懿去找夫人张春华故交汲布时,由于台词间的种种模糊所指,观众们都会会心一笑,并纷纷留下弹幕。

这样的黑色幽默自然会消解掉全剧的紧张气氛,把原本肃杀、凛冽的感受一扫而空,只留下弹幕上的狂欢。

很显然,在一部优秀的历史剧里,上面的问题都不会出现。然而在感受到本剧的历史剧必要元素后,我却在怀疑,这些问题是主创有意为之的。

也就是说,过去历史剧大家吃剩下的螃蟹,《军师联盟》也许不想再吃了。

二新的螃蟹

很显然,不会有人为了《琅琊榜》、《甄嬛传》去争它是否是历史剧,甚至连《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些剧,也都不会有人去争它是否是历史剧。但有人会去争《康熙王朝》是不是历史剧、也有人会去争《三国演义》是不是历史剧。

因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一些元素,在《军师联盟》中是存在的。

第一点就是历史脉络。编剧常江很明显是有想表达的,她也在试图刻画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历史背景。比如上部中贯穿始终的人才选拔问题,从故事开篇就出现的月旦评和曹操《求贤令》,到曹丕为了登基而颁布的九品中正制,这些都是那个时期社会流动的代表,而围绕在这二者背后的,则是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里说过的那句话:「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属于儒家信徒,而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因为本着陈寅恪先生的论断,在《军师联盟》中确实着重表现了儒家豪族和非儒家寒族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曹操在时,曹魏政权占上风;曹操死后,世家大族重新抬头。这是《军师联盟》一条主要斗争主线,抓住了这一条,就比《铁齿铜牙纪晓岚》这类借古讽今套在哪朝哪代都可以拍的戏说剧,更贴近历史剧一些了。

第二点则是拍摄态度。我们看《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虽然都是历史题材故事,但更多将镜头和画面用力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上,而那些关系也往往脱离了时代背景,放在现代并没有差别——当然观众并不会在意。

而《军师联盟》据说投资了四亿,相比于其它剧动辄大投资,这部剧的投资我们至少是看得见的。被称为「横店钉子户」的《军师联盟》,在横店足足拍了三百三十三天,有时一天下来就只能拍一场戏,而且多数戏都是顺拍,这样一来,场景搭完了就不能拆,多放一天就多花一天场租。导演张永新说:「每次统筹去租场景,负责人都头痛,搭一个景就拆不下来,其他组都没法拍戏了。」

这样的态度具体表现在场景和服化道。在该剧需要拍摄外景时毫不含糊,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它时不时表现出的山水景色,和以往那些用特效做外景的电视剧比起来,钱确实花到了地方。

同时,该剧服装设计师陈同勋亲自把关了两千多套服饰,在访谈时他这么说:「司马懿的衣服有上百套,之所以要设计这么多衣服,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服饰让角色变得更丰富。比如他家居便服一直是选用平民的布料,且虽然随着出席场景不同,其外衣会有样式、材质的变化,但内衣一直是采用普通的布质材料。这个状态下的司马懿需要处处隐藏自己的野心,质朴的布质内衣将司马懿的含蓄和内敛很好地展现出来。……这是曹操穿的大氅,衰老的他失去了所有的锐气,为了衬托这种大势已去的伤感,大氅的毛我们进行了重新处理,像落汤鸡的羽毛,其羽翼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的身体,看起来会有英雄迟暮的感觉。」

第三点则是演员的表演了。于和伟的曹操被认为是本剧目前为止最出彩的人物,这个角色不像上述的卡通化人物,他有着足够的厚度,面对着汉臣和篡汉他矛盾了一生,这样的矛盾在他和荀彧(王劲松饰)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段也算得上是本剧最出彩的段落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以上种种很明显是该剧想要拍摄历史正剧的态度,不苟且、肯花投资,但是在这些态度背后却依然存在着第一段里说的那些问题,真的是能力不足吗?我看不见得。

在这样的正剧拍摄态度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少对历史的还原(如《卧薪尝胆》),也不是现代人视角下的历史观加成(如《雍正王朝》),而是——而是编剧在重新建构历史。

《军师联盟》是在历史的原有基础上重新进行建构,试图构造出新的历史文化,同时以符合当下的核心历史观为全剧重心拍摄而成的历史题材作品。如果非要下个定义,也许可以叫做「新历史剧」。

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呢?

一是豪赌。大家都清楚,历史剧到今天这个时候,已经不大走得下去了,十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和《卧薪尝胆》就标志着古典叙事方法的衰颓,而后几年间《大秦帝国》、《大清盐商》、《楚汉传奇》、《抗倭英雄戚继光》和《于成龙》等,尽管质量不一,但几乎没有一部能再获得当年的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愿苟且,那就只能变,变出一种新的历史题材拍摄手法。所以用历史正剧四亿投资的手法来拍摄,是一场豪赌。

二是试探。既然历史剧要变,那就不仅从形式上变化,在内核上也要变化。一来大家对三国题材十分感兴趣,二来大家对司马懿却又不是那么地了解,因此当主创将目光放在司马懿这样一个在大众视野中形象似乎有所指却又模糊的人物进行再构建时,本身就是对口碑和市场的一种试探。上部中荀彧评价他为「静水流深」,曹丕则称他为找不到缺点的圣人,那么这样一个人物究竟最后会变成什么形象呢,是一直这样存大义最终以统一全国这样的价值观来软着陆,还是最终会「黑化」成为一名阴谋家?这一切我们还未尝知晓,但可以清楚的是,主创在试探观众的接受程度。

三是迎合。上文中提到,本剧中充斥着大量的、历史剧中不该有的卡通化、漫画化、生活戏和喜剧元素,尽管历史剧观众群体不愿见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才是目前网络上的主流。当我们翻开这部剧的官博时会看到,官博一直在拿这些东西作为噱头来营销,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汲布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官博也拿这件事说事以期获得网络群体的喜爱。同时张春华的行为尽管「累赘」,但也贴合了当下女权意识的兴起。

无意去评价《军师联盟》从创作到宣发整个过程中上述行为的对与错,因为很多事都还没有结果,评价的标准不同自然结论也不同。但我可以相信的是,用拍历史正剧的态度来拍这样的新型剧,这个螃蟹《军师联盟》既然吃了,那么未来一定会给它记下一笔。

至于这个螃蟹究竟能不能吃,恕我直言,我也不知道。也许所有人都在观望。

结语从《白鹿原》到《军师联盟》

《军师联盟》上部接档的是耗时十六年的《白鹿原》,这一无意识的举动却仿佛被赋予了戏剧性。《白鹿原》老老实实按照拍正剧的手法、做正剧的态度拍出了一部正剧,《军师联盟》则是以拍正剧的手法试图走出一条新路来。

(附送链接:《白鹿原》:致焦灼的时代

是一个时代的谢幕曲,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场曲。有些沮丧,但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时,只能跟自己说:「也挺好的。」

虽然我无比怀念旧时代,但我们谁都知道,至少短期内是回不去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同发于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与微博:孔鲤。)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2 ) 博士、富二代、85后演技派,抛开这些标签,看翟天临的真演员本色

文|吾静整理(珞思影视研究组)

“其实我们都只是别人手里的棋子而已”

“我们左右不了任何胜负”

“我们唯一能争得的,仅仅是执黑或者执白而已”

7月3日晚,《军师联盟》第21集,终于播到闻名历史的《杨修之死》。翟天临扮演的杨修在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来送自己最后一程时,向自己的对手坦露肺腑。当比吴秀波年轻近20岁的翟天临说“仲达呀,走啦”时,台词、语气、表情、动作、眼神,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这位中年谋士临近死亡的通透。

毫无疑问,翟天临是个好演员。那种演什么是什么,演什么都只有角色,没有自己的好演员。他在自己的微博中,入戏地向角色道别:“修,不负理想,不负对手,不负你恃才放旷的人生。我不负你,再见。”

相比于“小鲜肉”“男神”“偶像”“文艺挂”“行走的荷尔蒙”之类容易贴标签的明星或男演员,翟天临是个复杂的词汇。13岁出演杜琪峰的电影,30岁因为《白鹿原》和《军师联盟》两部良心国剧开启圈粉之路。虽然白孝文和杨修两个角色都不算讨喜,但也为他在观众心中博得了“毁容式演技”的标签。

然而,鲜少人会留意到,1987年生人的翟天临,与李易峰、陈伟霆、张若昀、陈晓等“流量挂”男星是同龄人。在眼下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的大剧《军师联盟》中,他已经和年长他近20岁的吴秀波演“同龄人”。而在截至目前为止今年口碑最佳的国剧《白鹿原》中,他又扮演了张嘉译剧中的儿子白孝文。

“其实我和很多一线小鲜肉是同龄人。但在中国,没有戏播大家就会认为你不在了。这两年我确实没有戏在播,因为我去拍了两个作品,一部9个月,一部13个月。”翟天临所说的这两部戏,9个月的是《白鹿原》,13个月的就是《军师联盟》。

娱乐圈红黑瞬息万变。在这个“颜即流量”的影视圈,很难找到一位执着演戏,坚持用作品说话的年轻小生了,而翟天临就是为数不多的之一。厚积薄发间,他也终于从默默无闻演戏的实力派,成为微博评论动辄六七千条的潜力网红。

除了《军师联盟》和《白鹿原》,翟天临还在上半年的《择天记》和当下同步热播的《上古情歌》中客串打酱油。宣传采访中,他由衷地感慨:“演员应该与观众保持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只有通过塑造的角色来了解,而不要对你的生活了解。好演员,永远不会过多把自己展露在外。保护自己的神秘感,观众才会接受他们塑造的角色,这是演员和艺人的区别。”

绕开偶像派的门,翟天临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开了实力派的窗。翟天临式的成功,也被认为是非典型明星在“流量时代”里的逆袭。

关键词:白孝文、杨修

不以“好人”和“坏人”来简单地界定角色

很难说是幸运还是命中注定,2017年上半年两部国剧良心,《白鹿原》与《军师联盟》接连播出。在追求IP的速成时代,耗时9个月拍摄期的《白鹿原》,及花费13个月的《军师联盟》,显然是两大异类。庆幸的是,尽管过程不乏坎坷,但好在,两部剧最终都收割了相应的市场反馈。

于两部剧里都有吃重戏份的翟天临而言,看起来像“押对了宝”。因为两年时间里,他只拍了这两部剧,而刚好,两部戏都红了。要说起来,翟天临饰演的白孝文与杨修,都非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白孝文从一个族长继承人到被逐出原上,到穷成一个乞丐,再到变成白鹿原上最大的官——他卖身求荣,帮助国民党滋水县县党部书记岳维山威逼利诱姑父朱先生发表反共声明;他心狠手辣,枪打希望解甲务农的县保安团张团长;他贪他人之功为己有,给上级写致敬信把全团起义说成是一营单独起义;他靠投机钻营当上新中国的县长后泯灭良知。杨修作为辅佐曹植夺位的谋士,杀伐果断,玩弄阴诡权谋。

但在翟天临看来,不应以“好人”或“坏人”来简单地界定角色。在接受《中国女性杂志》采访时,他认为,理解角色的行为逻辑要结合人物的背景和境遇。在他的认知里,白孝文是失败教育下的产物,从小到大一直受父亲的强压式教育,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时间久了,就成为了没有性格的人。白孝文一生的分水岭是被田小娥诱惑,而她魅惑他的原因就是要扳倒白家,可出了这件事情以后,父亲白嘉轩没有帮他,从此白孝文的人生走向了反面。

(以下摘取《新京报》对翟天临的部分访谈内容)

新京报:为什么《白鹿原》和《军师联盟》都选择了比较反派的角色? 翟天临:首先《白鹿原》里的白孝文跟《军师联盟》里的杨修绝对不是反派,如果单纯的用正反派来看待这两个角色那是不客观的,我选择这两个角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重了他们两个人的大开大和,反转很多,塑造难度也很大。他们的人性优劣并存度非常大,人物很丰满,对于我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在安全区表演。 新京报:杨修这个角色对你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觉得最难的是哪场戏? 翟天临:最大的挑战是前期杨修的腹黑到后期他落寞,我需要给到他一个正确的历史定位,去理解他的志向,他的抱负,我认为我做到了。最难的一场戏是我死之前,跟司马懿、曹操、曹植他们分别的戏。那场戏很多都是我们自己改的,基于对历史的理解,对《三国志》的了解,还有当时我们感觉到的角色当下对这一生的感受,改了好多,所以最难的是“杨修之死”。当然最过瘾的也是这场戏,我们给了杨修一个正面客观的评价,我相信大家看到“杨修之死”的时候一定会深深的惋惜并且喜欢上他。

关键词:博士

27岁回归校园,他不立人设,只想好好当演员

这两年,娱乐圈盛产【学霸】。年纪小的童星高考超过500分是学霸;明星能用简单的英文对话是学霸;在真人秀中答对二元一次方程题目也是学霸……

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博士课题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变迁和表演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的翟天临,是不折不扣·真·学霸。然而,对于读博和深造这件事,翟天临非常排斥外界问他“为什么”。甚至,他会在采访时直接表示,听到这类问题会感觉不开心。

(以下内容摘自《骑行风尚杂志》)

Q:很少演员为了演戏一路读到博士,你现在是怎么看待当时读博的这个选择呢? 翟天临:被问到这个问题,我会不开心,但我不是针对你。我很诚恳地回答你。首先,这让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质疑学习这件事,这是很悲哀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讲文化,可我每天有都被问“为何去读博士”,我只能回答“难道学习也要被怀疑吗”?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斥着文化,但又在本质上质疑文化的时代。我很困惑,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学习本身。你认知这个世界,不代表你要把这个世界转化成财力。 Q:坚持自己的追求会不会很辛苦? 翟天临:坚持是很难的是,坚持本身就很痛苦,我花了两年时间拍《军师联盟》和《白鹿原》,按理我可以拍六部,从收益上讲,为了这两部戏我肯定要有所放弃。我为什么放弃?我为我坚持的东西而放弃。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和我说,“某某人的戏又播了”“某某人的数据量又上来了”……听到这些,我也会彷徨,但看到自己的戏播出来,我发现坚持还是有意义的。 Q:你追求的是什么呢? 翟天临:我从来没想过要做一个明星,不同的人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很多人,包括一些记者,都认为我们演员的最高目标是要红。但我不是这样,红不是我的目标,做明星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是做演员,也不是说像匠人那样做演员,我只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记得当时我报考三个学校,中戏、北电、南京艺术学院,它们全都录取我了,我选择电影学院,是因为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在采访我的老师王劲松。他说,电影学院是培养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学院,而不是培养明星的学院。正是这句话,让我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我觉得,市场缺的是演员,而不是明星。很多制作人在找演员时看的都是他的网络数据怎么样,而不是他是不是适合角色,这是演艺圈最可悲的一个误区。但我还是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

关键词:85后演技派

“观众觉得我是好演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

生于1987年的翟天临,与李易峰同岁。演过的男主角屈指可数,但在演员的职业范畴内,30岁的他被称为“85后演技派领军人物”。可是,和身边人提起翟天临,他们十有八九需要时间反应一下。直到最近的《军师联盟》与《白鹿原》,介绍翟天临时才有了更直接的形象对应。

俗话讲,这叫戏比人红,而演员翟天临早看淡了这一切。虽然如今父母事业成功,家境优渥,自己顶着“富二代”的标签,实际上,翟天临8岁时,父亲帮朋友做担保借了一千万,其后朋友跑路,做房地产生意的父亲为了还债,变卖全部家当,举家前往日本投靠亲戚。

从8岁前每件衣服都是“迪士尼”,到在日本和父母分处两个城市,小小年纪就学会买菜做饭,翟天临在大多数还在享受童年的时候,就提前体味过世事无常。也许,正因如此,2012年,凭借《心术》展露锋芒后,翟天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回到校园读书,比更多同龄艺人耐得住不红的寂寞。翟天临说,没有比“观众觉得我是个好演员”更幸福的了,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女性杂志》)

有人评价翟天临很正,不料他立刻反驳:“我是个演员,我常常讲我不要让大家对翟天临本人有过多了解,因为我这个人太无趣了,为什么我不上真人秀,为什么我不去更多地公开接受个人采访,因为我不想让大家把重点都放在我个人身上,我始终认为演员跟观众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这种神秘感恰恰能满足和培养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和相信,这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 有人说:这样会让你的成名变慢。“演戏离不开对人性的认知,而对人性的认知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自我的认知。大部分人会觉得火是一种光环,但对我而言,如果有一天我出门,所有人都在关注我,我就知道我的人生完了。我很清楚我只是一个演员,而不是一个明星。所以,就算让我做了明星,对我而言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我很庆幸我对自己认知的很清楚,我拍的戏越多,大家对我演员本身的优劣度的批评我是越欢迎的,如果大家每次想到我的时候,觉得我是一个好演员,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 宽泛地讲,翟天临最不喜欢的是假,他认为100种做法,99种都是对的,100种演法,99种都是对的,有一种他不能接受—假,就像表演一样,他永远都不会表演情绪。翟天临最喜欢的是自由,这个太难了,他基本上没有,可反过来他又想,或许是因为得不到才认为那是最喜欢的吧。 “我是85后,太年轻了,我明白一个人对自己的控制直接影响着他的高度,但没办法,那是一种执着。但又怎样呢,我无法要求自己那么完美。所以,年轻的时候我是怎样就是怎样吧。”

编辑|厂长

 3 ) 息争息辩,关于历史,剧中已有回答。

静下心来看剧,或许能够发现更多的东西。第一集最后,主创们借司马懿和杨修之口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且看其间对话:

司马:在下司马懿,并不想和杨公子争执……我弟弟读的书并没有读错。
杨:那我且问你,究竟是读了何等奇书,才断定司马迁和郑玄错了?
司马:在下才疏学浅,司马迁和郑玄都是圣贤,但难道这圣贤就不会犯错吗?咸有一德文章是说,天道无常,为君者应当经常修德,以保住君位,若停止修德,就会失去君位,这正是孔子春秋之微言大义,也正是其编纂尚书之主旨,这是其一。
杨:符合春秋大义并非就是尚书原作,趋炎附会也并非治学之法。司马公子,你光求学识之心固然不错,但治学乃是厚积薄发之事,纵然你不能博闻强记,有所开创,也莫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司马:多谢杨公子教导,在下以为,当此乱世,文章书简已遗失大半,我辈治学,就是要从残章断简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贤之精神,下利国民之策略,绝不是断章摘句,相互争斗,这篇文章,上可规劝君王,下可教导庶民,就应当流传于后世,研究注疏,怎么能说是做无用之功呢?学识对错不仅仅在乎于文字,更关乎于态度。

      《尚书》之比于《三国演义》,时人之伪作之比于《军师联盟》,这个姿态已然够低。更何况,真正的三国乱世已尘封于历史黄土之下,《三国演义》难道不亦为“时人之伪作”吗?
      《尚书》,以劝勉君王进德修业为旨,咸有一德一篇,即便为伪作,仍传递尚书之精神;《三国演义》,以颂扬忠勇仁义为旨,《军师联盟》若能呈其所贵,亦不失为佳品。
        主创们心气儿不低,最后那句“对错不仅仅在乎于文字,更关乎于态度”,掷地有声。无关历史,能不能讲一个好的故事,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是否合人间之情之理,展现何种家国精神,才是评价此剧之要,至于其他,不当泥于程式。
       从前几集来看,此剧情节紧凑,人物较为立体,演技在线,衣带诏之谜下,主要人物悉数登场,台词中多有值得玩味之处,不如息争息辩,认真看剧便罢。
         ----------------------------------------------------------------------------------------------------------------
再乱添上几句:
      其一,戏中有戏。言语与情感,时常面上一套,底下一套。又多借表情,动作,他人之口,于是可指鱼是鱼,也可见鱼为马,见此我所见便是。
      其二,人心甚深。观此身,人人在做选择,却又不得不选择,那左右选择及生死存亡的,究竟是谁?观此心,若不论善恶,也不辨好坏了,放眼乱世中,面具下活着的,在孤独中抑或是张扬中死去的沉寂的,哪个不是可悲可怜人。
      以上。

 4 ) 记甄宓——只恨此生长

写在前面:军师这部剧我是当同人看的,所以以下文字与史实无关。纯粹被剧中甄宓小姐姐惊艳到了,也只评剧中人物。对历史上的文昭甄皇后楼楼也有自己的推测和看法,但不会写在这篇之内,有时间会单开一篇。

      近几天刚刚开始追剧,本剧前期热度很高,但官宣并不戳我萌点,所以并未追番。直到B站推送这个小妖精安利了我一个甄宓小姐姐的cut,被美颜秒杀的我,决定入坑。补剧并不认真,重点看了丕甄相关,虐的肝疼,需要码字纪念近几年唯一戳到我的一对BG。
  
     因文昭甄皇后名讳已不可考,所以跟随民俗传统,称甄宓。

    剧中甄宓其人,出镜并不多。对比郭照的鲜妍明媚总是少言,审慎,礼数周全而拒人千里,看似柔弱如云似雾实则内心刚烈,外人看来,恰似月光,清辉流泻,美则美矣,难留掌中。这个外人,包括曹丕。夫妻两心不同,君不知我,我亦不知君,算不得内人。怨偶天成。

     从一开始的相遇,成婚到与曹子建相关的二三事,都注定了结局,或者说,性格,注定了结局。我 也曾想,如果甄宓对曹丕服个软,撒个娇,表白一下,是不是就可以不死。回头来看,不可能。而能撒娇发痴的甄宓,也不是甄宓了。甄宓此人,骨子里是个教养贵重的世家女子,明慧多思,一身的傲骨。心里波澜万丈,眼底古井无波,爱恨都显得淡淡的。她有世家女子的傲骨,也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处境。她不是不懂,她是太懂了,再高贵的战利品,也终究是战利品。能嫁到四世三公的袁家,家世必然不俗,而因容貌艳名远播的姑娘们,成熟的只会比同龄人更早。从未有人问过她,是否爱过袁熙,而曹魏大军一到,河北豪强之家又承受了多少重创,其中,又有几多她的亲族故旧。乱世之下,平安尚且艰难,何谈圆满。她觉得曹丕娶了她委屈,所以只求如班婕妤,保留一丝尊严。不曾奢望过夫妻结发,恩爱两不疑。只想尽自己妻子的本份,主持中馈,抚育子女。多了,不是她不想给,而是曹丕不想要。之后十数年,当她明白与曹丕之间沦落到连最基本的信任都做不到时,就不会去挽回了,而事实上,也没什么好挽回的,曹子桓对甄宓,从来算不得好。

     而曹丕此人,剧中人设缺乏安全感,对亲近之人的忠诚度要求极高,占有欲和掌控欲强,内心戏很多,类似:我要你们都爱我,最爱我,只爱我一个不可以爱别人,哦你说你爱我,可我不相信你爱我啊,你怎么会爱我呢你爱的是子建吧。排除政治部分,关注夫妻相处的话,看起来就是个矫情中二病的文青啊。不愧是写出贱妾茕茕守空房的人。而曹二公子大婚之夜说过的话,至少在那一瞬间,是真心,他怜惜她,想要对她好。但人能控制一时的情绪,却绝难控制自己的性格,曹丕并不是付出型的,甚至不是大度豁达的。他爱不爱甄宓,未见得不爱,更未见得爱,更接近爱而不得,恰如他对甄宓的观感。初见的惊鸿一瞥,怎么能没有动心。而婚姻的真相又是如此的屈辱,怎么能毫无芥蒂。他的理智告诉他,这个女人是无辜的,但是看到她就看到屈辱的过往,看到了父母的不公,那么,这个代表了过往的女人,就是心头的刺。她的贞顺婉转,恪守礼法,对他,都是不爱的例证。他会告诉自己,他爱的是郭照啊,那个全心为他,只有他,只爱他,没有子女也没有外戚的小女子,像个小太阳,会驱散阴霾,会发光的。对比甄宓,完全是爱和不爱的对比嘛。

      如果只是简单的夫妻不睦,最终不至于走到御赐鸩酒的地步,这里面有三位助攻,或有意或无意,加剧了丕甄的矛盾。一号助攻,小叔子陈思王曹子建。二号助攻,婆婆武宣卞皇后。三号助攻,为了不引战,我认为她算是无意,疑似情敌文德皇后郭女王。

      魏晋多门阀世家,权力倾轧,世家出身的女子,政治觉悟不会太低,对形势也会有自己的看法。饱受诟病的甄宓三番两次为曹植求情的戏码,也源于此。知晓形势,而选择善良,并不容易。经历袁家兄弟相争,曹氏兄弟相争,她不可能不管,何况她的婆婆时时耳提面命,把她推到前台,还有个曹子建,哥哥面前问嫂子,猪队友,神坑无敌小能手。

      她爱才,谁不爱曹子建才高八斗。曹子建在她最彷徨无依的时候给过她温暖,曹子建惜她懂她,初见时,曹子建称她姑娘,为她夜半抚琴,想守护她,写诗予她,命悬一线,仍念她。士为知己者死,女子又有何不可?更有,甄宓不是为了曹子建求情而死,也不是为了l来世都不想再遇见的曹子桓而死。说到底,是为了儿子。

      如果说,甄宓一生唯一爱过的男人,那只有曹叡了。一生悲苦,就像她自己说的,那些不曾拥有的,恩爱夫妻,父母子女,男耕女织、最终的最终,不是曹丕一定要她死,是她自己,心灰尽,不想再活了。豁出这一条命的话,也可保住儿子平安,并不赔本。

      第一次赐鸩酒事件后,曹丕倒是朦朦胧胧看清了一点心意,想挽回了。可话说开了,甄宓却明白了。后宫倾轧,她随时可能被赐死,哪怕曹丕爱过她,但曹丕也恨她。只要自己活着,曹丕看到她就会想起屈辱,这和爱不爱的并不相干,甚至,越是有情则这种负面的感情就越强烈。而曹叡,就是牺牲品,他父亲不会看到他,看到了,也是厌恶多过喜欢。只有一死了之,曹叡才有一线生机。嫡出的皇长子,不登大位,唯死而已。原先,郭照有孕,若是生子,毫无悬念,郭照封后,这孩子封太子,承大统,则曹叡可以平安。但是郭照流产了,其他的皇子登位,曹叡是绝无活路的。也所以,甄宓冒险出宫,把司马懿绑上战船,已经有了赴死的准备。就算不为曹植求情,甄宓,也是要死的。她为的是儿子,绝不是曹植。所以,饮鸩酒后,她吃的是曹叡买给她的蜜饯,一生苦,唯有假作最后的一点甜。

       甄宓一生,八苦差点儿尝个遍。生苦,死亦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最苦。

       好在,她赌的也算赢。魏明帝算得上英主。

       也好在,这一生,终究不太长。赴死之前,可以叫一声曹子桓,不是公子,不是大王,不是陛下,就是曹子桓。

      如果有来生,我不愿意再见到你。

       傲骨仍存。我就是被甄宓回眸一笑,说出这句话秒杀的。世家女,当如是。也难怪,要赐死妻子的曹丕哭到岔气,还表演了一下心绞痛,而被赐死的反倒平静多了,无话可说,无泪可流。

      若真有来生,我想,甄宓不会想嫁入袁家,或宁愿死在曹丕剑下。也许,她要的很少,不过是平凡夫妻,有屋有田,屋不必大,田不必多,得一人同心,知冷暖,足已。

     也希望,她真有来生。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5 ) 莎士比亚搞对了他的历史吗?

本来发在评论区,排版太难看,就发这里吧。 我的观点是,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不是历史论文,没必要符合《三国志》。至于说人家不符合《三国演义》的,这部戏和《三国演义》有一毛钱关系吗? 我才疏学浅,转载一篇剑桥历史专业的学者写的文章。标题是《莎士比亚搞对了他的历史吗?》,主要探讨莎翁的历史剧,比如《亨利六世》,是否符合史实。文章很长,截取一小段给大家看看: 我的大致翻译:莎士比亚犯的史实错误是数不清道不完的。但是,就像每一个优秀的好莱坞编剧都知道的那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总是排在叙述正确的历史之前。那些用莎翁的《亨利六世》来了解玫瑰战争的人,就和那些相信《拯救大兵瑞恩》讲了一个真实的二战故事的人一样聪明。 It would be impossible and tedious to list all the examples of Shakespeare’s historical distortions. As every good Hollywood screenwriter today knows, a cracking story always comes before historical acccuracy. Using Shakespeare’s Henry VI plays to learn about the wars of the roses is about as wise as trusting Saving Private Ryan to tell you the true 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文章发表在《每日电讯报》上: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theatre/william-shakespeare/10106855/Shakespeare-did-he-get-his-history-right.html 作者wiki://en.wikipedia.org/wiki/Dan_Jones_(writer) 再举一个例子,亨利五世里面有个人叫Hotspur,为了戏剧效果莎翁改了他的年龄。这和军师这剧改了华佗死期,曹家兄弟年龄,是不是一样?那些骂军师的,要不要也去骂骂沙翁?还有人物刻画。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亨利六世没有莎翁写的那么伟大。算不算洗白主角?何况这剧才刚开始,求告知它哪里洗白司马懿了。 人家剑桥历史系的学者都觉得没必要抠莎翁剧的史实,我们凭啥要求一部国产通俗电视剧完全历史正确?还是观众们觉得你们比莎士比亚更知道怎么写剧本? 何况,从这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编剧懂的挺多的,不可能连人物哪年出生都不知道。比如月旦评的来历、吉平也在谋反之列、郑玄。观众们真的在看这部剧之前,就知道这些人和事了?反正我是不知道。骂违背历史不如骂编剧考据癖。修改人设、时间线并不是无知,是尊重历史和讲好故事之间的取舍。这,就是这部戏和其他瞎编的神剧的区别。 不符合时间线并不代表它不是历史剧,脱离史实也不该被如此诟病。 那么,一个好的电视剧应该是什么样的?基本的要求是故事逻辑通顺,人物性格合理。然后就是令人信服的摄影,音乐,演技,灯服道效化。最后是中心思想。只要以上几点做得好,在国产剧中基本上就鹤立鸡群了。注意一点,主角的台词和价值观不一定是这部剧的价值观。这一点一定一定要分清。 总之,这部剧看了两集我感觉还可以,肯定不是烂剧。它可能有它的问题,但绝不是网上骂的不符合历史。有些人黑得太不到点上了,看着实在难受。今天先打个四分,关于剧情的评价以后再另写一篇。

 6 ) 阳奉阴违政治权谋的开山鼻祖——司马懿

回望三国时代的历史记忆,之于中国历史的最大影响有二,其一重在权谋,其二重在门第,在大众认知中有关三国历史最重要的著作是西晋初年陈寿所写的正史著作《三国志》,以及其重要戏说作品——元末明初罗贯中写就的话本小说《三国演义》,而《军师联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充分利用三国时代重要的历史元素,以最为生动的模式来叙事门第之间的权谋故事,虽然其中有一些历史错误,但是瑕不掩瑜。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指出《三国演义》是14世纪元末明初的话本小说,与《水浒传》创作在统一时期,两部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汉人反抗政权的文化烙印。其中《三国演义》中以刘备的蜀汉政权为正统,以恢复大汉,诛灭曹贼为己任。而众所众知《三国志》中是曹丕通过禅让代汉,以曹魏为正统写就的史实。《军师联盟》却是以之后统一三国的司马氏家族为核心,重新梳理自东汉末年至三家归晋这段纷争史,且主人公司马懿以老谋深算著称于世,也是三国时期权谋政治的代表人物。《军师联盟》一片以维持门阀政治的月旦评入手,继而九品中正制加持,直至世家门阀制度的复兴,直击三国时代的历史核心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魏晋两代的根本性变化在于其统治阶级,出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曹氏家族出身寒门,司马氏家族出身世族豪门。两种阶级受不同文化的熏习,其治国方略也就不同。而这一渊源构成了自汉末以来两大对立政治势力的兴替,构成了魏晋政治的基本成色。专业的历史学研究,讲究以历史所处时代人的眼光去看待那段历史的成因及其价值。司马懿取代曹氏政权,在当时官僚统治集团看来,就是东汉世族政治的回归。《军师联盟》所要表达的历史视角也基于此,并不刻意存在为司马懿彻底洗白的特色,但并不否认本片的确有些角度将司马懿个人的阴暗面有所掩盖。

优秀的历史剧应当把每个朝代的时代特色在剧中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东汉政治的两大特色,一为明帝之后皇帝大多年幼,中央政权长期处于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争夺,二是地方上豪族依靠孝廉制度之弊病而兴起,故其政治制度对个人的品行要求很高。《军师联盟》开篇讲述东汉末年由豫州汝南许氏大族的“月旦评”,为世家大族推举年青贤才之途径。且看片中月旦评对决的是杨修和司马懿,杨氏家族历代公卿,其祖籍弘农郡与司马氏祖籍河内郡同属东汉司隶部,但是司马氏作为河内郡的地方性世族,与杨氏家族算是二流世族与一流世族的对决,两位两大家族的青年才俊——杨修和司马懿的历史交汇,容易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段历史。司马懿辩胜杨修在历史价值层面意味着东汉儒家世族,向魏晋儒法世族的转变,片中杨修用东汉大儒郑玄之言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是为了凸显东汉世族的儒家文化属性,即便这段话并非历史上郑玄本人所说,但意思基本表达到了,而司马懿驳斥郑玄的观点,待以曹操所秉持的名法观念,也是反映了礼崩乐坏的时代特色。

之后就是本片最大特色,也是汉魏嬗变时期的时代特色——权谋对峙关系错综复杂。此中的政治权谋对决涉及三个方面,即君臣关系对决、政治派系对决,及其延伸的曹操王位继承权的对决。

先看君臣关系对决,本片中涉及两段重要的君臣关系,先是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之后是曹丕与司马懿的关系。曹操的父亲是著名宦官曹腾的养子,属于寒门宦官家族,所以小时候被人看不起,直到后来被司马懿的父亲时任京兆尹(即首都市长)的司马防看中而加官晋级。曹操的历史影响在于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本片月旦评故事之后立刻衔接“衣带诏”故事,来彰显曹操一人对汉献帝的藐视,杀献帝的董夫人于堂前,囚百官于阶下。虽然历史时间点错位,这种场景也略失东汉礼法,但是政治瞬息万变的局面,以及曹操雷厉风行的时代影响都被导演恰如其分的得以彰显。

剧中的曹丕与司马懿这段君臣关系,恰恰反映了世族门阀政治的确立,是东汉世族家族从家臣制向君臣制转变的过程。司马懿早年投身于曹丕门下为其幕僚,为他出谋划策。待曹丕掌权之后,封司马懿为尚书,为制衡其发展,特意安排了一个政治间谍——柏夫人安插在其身边,但万没想到自己的间谍被司马懿的魅力所折服,成为了双料间谍。东汉时期世族与世族之间的维系,依靠姻亲关系维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司马氏祖籍河内郡温县,而其夫人张春华的父亲曾担任温县的县令,以上种种皆可佐为旁证。

政治派系层面的对决在全剧中贯穿始终,衣带诏事件之后,剧中展现司马懿开始机智营救其父司马防的段落。此时彰显出杨氏家族位高权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司马氏家族地位差了很多,又被中央世族所排挤,只能自己想办法。所以司马懿只能去投靠曹操集团中的文官世族集团——颍川世族集团的代表荀彧。曹操当年两大重要谋臣均出自颍川文官集团,一为郭嘉,二为荀彧。郭嘉才识过人,与曹操同出寒门,颇受其器重。荀彧一代兄弟八人,合称“八俊”,与司马氏家族“八达”相呼应,论及世族两人地位类似,均为地方世族之代表。所以在司马懿运筹帷幄之中,他选择了与郭嘉保持友好,但主要拜服于荀彧门下,进入荀彧所属的颍川文官集团,从而为其之后的政治博弈添加筹码。此处可以看出寒门与世族的对立,即使郭嘉在去世前仍旧嘱咐曹操,如果司马懿不能为其所用,应当杀之而后快,可见当时阶级之间的仇恨深入骨髓。

全剧后半段,以曹洪、曹真、夏侯惇家族为首的曹魏宗族军事集团与司马懿、陈群为首的世族文官集团的对决,在田余庆等学者看来,也是曹操、郭嘉等寒门家族与传统东汉世族之间对决关系的延续。《军师联盟》之后的大部分情节,包括实行屯田政策,乃至树立曹丕的皇后之间的种种事件,均是因曹魏政权文官武官分属两大阶级,造成的阶级对立的政治派系之争。

这一争夺始于王位继承权的对决,因为曹操早年更加偏爱曹植,使得曹丕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培养实力,这才诱发了曹丕与魏晋文官世族的结合。表面上曹植与曹丕的对决,实际是杨修与司马懿的博弈,这是《军师联盟》所讲述的故事,其中喻示着东汉大族与魏晋大族之间存在的差异。完全秉持儒家礼教的东汉中央大世族在礼崩乐坏的年代无法继续存活,反而是遵从法家治术,圆滑世故之间的一些地方士族存留下来,形成了魏晋大族。在这场世族嬗变的过程初期,曹魏宗族始终是旁观者,偶尔是搅局者,比如当曹植软弱时,他们曾想推举武猛见长的曹彰为其代表。本剧结尾处,曹洪的感叹并无道理,他认为曹丕不站在宗族的角度思考,迟早亡国,最终历史真相的结局也果真印证了这一点。

同时本剧也有很强的现实关照,历史上的司马懿也是早年怕老婆怕得要命,剧中杀一男仆的张春华,在真实历史中也怕走漏风声,曾杀死一婢女,让人不寒而栗。这反映了汉代妇女地位崇高,婚姻自由,随时改嫁却不会因此遭遇歧视。曹操的卞夫人、曹丕的甄宓均是二婚,甚至还有《汉书·朱买臣传》中女性可以休掉不争气的丈夫的案例不胜枚举。可见与今天时代的女权主义彰显,男女平等平权皆有呼应之处。

《军师联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IP的制作,就在于其优点突出,且缺点明显,首先本片名为《军师联盟》,但是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司马懿的联盟在哪里?如果你说军师联盟是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东汉世家大族也不全对。在剧中,司马懿与曹魏军事集团中的颍川文官大世族的三代合作,也是渐进的过程,谈不上肝胆相照的联盟关系。

与杨氏家族交好,最多是向上攀附位高权倾的超级大家族而已。当与杨氏交恶之后,司马懿是通过政治博弈才得到了曹魏文官的核心集团——颍川世族的代表荀彧的提携,站稳了政治脚跟。之后与陈群上书九品官人制的提议。陈群也是颍川世族出身,世代为卿。九品中正制是为巩固世族统治品级所用。陈群算是荀彧之后,颍川世族的第二代核心人物。甚至是与司马懿在政治上点到为止的老油条钟繇也是颍川世族。但是依据剧情发展,我们发现杨修与司马懿公开对立了,荀彧和司马懿只是政治合作,陈群、钟繇偏向于老好人,虽然合作更多,但并没有情比金坚的联盟关系,包括剧中钟繇的儿子钟会最多就是师徒关系,且钟繇在身边也总是指点迷津,对司马懿也算不上绝对的忠诚,那么请问《军师联盟》到底在哪里呢?本片片名不仅是像网页版网游一般低劣,更是毫无意义,改名成《大军师司马懿之纵横捭阖》更为恰当。

本片的第二个缺点,或许也是吴秀波想要压低成本造成的问题,就是本片把权谋之争的文戏发展到了极致。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是连年战乱的时代,但是在本片中没有任何战争画面,甚至连刘备、孙权两方的政治人物也几乎没有出场,甚至包括早期征伐袁绍,前一个镜头还是许攸投降曹操,虽对其不敬但献计赢得官渡之战,后一个镜头就直接是曹丕和曹植争抢袁绍二子袁熙的媳妇甄宓的宫斗戏了。完全隔离战争的三国有些过于突兀。但是剧作者又觉得完全没有武戏说不过去,于是增添了一些时下流行的玄幻武侠的戏码,不伦不类。比如司马懿的两任夫人及其侍女均会武功,甚至张春华能在封冻的河面上下深泳与轻功飞行,达到所谓日行千里之势,实在是有违常理。

本片最后一个缺点就是时间线混乱,历史错误层出迭出。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历史小说都有戏说的成分存在,即使是《三国演义》这种还原度极高的作品,也有许多作者篡改历史时间顺序和人物,用以嫁接情节塑造人物性格特色的故事,如徐庶走马荐诸葛,潘璋设计杀关羽这些错谬,但是《军师联盟》里面可谓是依据一个框架往里面填充内容,那么其意义不如《琅琊榜》一般直接架空现实创作一个完全虚拟的古代世界。我们依据三部正史传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文帝纪》,以及《晋书·高祖宣帝纪》来梳理一下剧集中出现的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应为:

“月旦评—衣带诏—官渡之战—灭袁绍部曲,准甄宓为曹丕之妻——华佗被杀——曹操去世——曹植写就七步诗——夏侯惇去世——汉魏禅让——九品官人制度得以确立——曹氏宗族献汉献帝之女予曹丕——曹植写《洛神赋》——曹丕立郭后——柏夫人嫁给司马懿”。

但其中粗体部分为史实所见之正确部分,黑体字部分出现了众多的历史疏漏,其更改时间线发展近似一半,可谓是重新之再创作,而非丰富历史、细化历史之作可见本片之误导教育之嫌。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两晋政权是非常特殊的个案,并非仅仅是门阀政治的特殊形制的产生问题,更让后世奇怪的是两晋政权绵延两百多年,却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载誉千年的优秀皇帝,更别提有治世、盛世的国家富强的时代了。这一切的问题与司马懿个人的精神归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政治家应忠于其思想立场而实现政治抱负。无论其政治抱负是处在正义天平的哪一端,但他们都忠实于信仰而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用这样的观点去概括司马懿的政治生涯,这并不成立,司马氏家族,祖上追溯到随项羽灭秦的,原赵国贵族司马卬。学者指出从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传到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仍然是世袭将军,但是到其父亲司马防起,其家族属性“由武从文”,变成了以儒学著称的文官世族,其身份属性发生变化。不过司马懿建功立业之时,却毫不顾及任何儒家伦理道德,完全靠名法治世,他斡旋士族势力为他卖命,但同时也善于利用师徒关系培养自己的党羽,寒门出身的邓艾就是这种明证。在司马懿身上承继了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特点,充分的利用儒家尊师重教的文化,来谋取政治利益。

这一切的政治抱负,与魏晋玄学的兴起也有关系,之前中国的政治文化是以儒家为正统。据学者考证董仲舒并没有说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的确在两汉政权长期贯彻,但是百家却没有被罢黜,故而才有东汉末期黄巾军以及五斗米道两只早期道教的势力的巨大影响,到东晋时期《抱朴子》《老子想尔注》等道教文献的出现,道家文化正式得以确立。自东汉初年,汉明帝兴建白马寺之后,佛教也被引入中国,东晋时期法显和尚由海上西天取经,更是传为佳话。

三国时代是个思想冲击的时代,处于时代中心的政治人物在运用权谋之时汲取了各种思想流派的部分,故而一个人物并不仅仅代表着其所处政治集团的诉求,其诉求有时可能过于模糊,于是政治手段重阳奉阴违至登峰造极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也是对后世中国政治影响的黑暗面,而三国权谋为历代政界、商界所推崇,甚至是三十六计、厚黑学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卑劣手段大致从魏晋以来荼毒千年。另外,司马氏从曹魏手里夺取政权意味着世族地位的回归与加强,寒门与豪门的争论也从这个时代被确立下来,所谓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自古千年以来就已存在。

(本文节选版,题为《司马氏荼毒中国历史上千年,<大军师司马懿>该把这点说清楚》,首发于《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 ,2017/07/24发布)

2017/07/27 两点更新声明!

其一,感谢万友们指出我第一个自然段的错字,罗贯中不是“元末清初”时人,而是“元末明初”时人,但是《三国演义》从罗贯中写作,到底是毛宗岗评点的定本《三国演义》的确经过了明朝整个王朝。

其二,再次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曹操是寒门出身,这也不是我一家之言,从陈寅恪、杨联陞、唐长孺、毛汉光、陈苏镇、仇鹿鸣这一百年来,该领域的一流海内外的学者都达成共识的是曹操代表的是寒门阶层。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用东汉时期人们的眼光去看待东汉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一个人如果他爷爷是大官、爸爸是大官,那他就是官三代,社会阶层就比较高比较有钱。但是这在东汉时期的贵族看来这就比较磕惨。顶级的贵族是像杨修家族那样的四世三公的基础上人人都在中央身居要职。地方性的贵族像司马懿家族那样,在河内郡从头到底都是我家说的算。曹操的爷爷是宦官,宦官和外戚在东汉贵族看来就是寒门,父亲级别虽高但没有实权,属于那种闲职单位,如果曹嵩的太尉是有实权的,他就不会避祸徐州,被徐州刺史陶谦说杀就杀了。

另外,世族豪门、寒门与底层民众在东汉时期看来是三种关系。寒门贵族简单说就是一脉单传的闲职有钱没权(关键是兵权),底层民众如果不是战乱时代通过武功晋升的话,根本不可能当官的。世族豪门是一上来就能当级别不低的官的。如果大家对这段历史时期的官僚制度和官阶制度感兴趣的话,推荐以上两本今年最新再版,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步克老师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经典著作——《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与《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可以对大家清晰了解这段历史有深入浅出的辅助性知识补充。

 短评

挺好看的剧,我喜欢张芷溪小姐姐的甄宓,一出场就惊艳,红衣更是美爆,她的结局也是惨,但愿来生我们不要再相见。

7分钟前
  • 挽梦忆笙歌
  • 推荐

司马懿跟柏灵筠终于抱在一起了,我正准备感动,弹幕飞过一句话:这剧我都追完了,司马懿啥时候砸缸啊?

10分钟前
  • 十三
  • 推荐

看不惯唯三国演义马首是瞻的高知阔论,明朝成书亦是时人所为,角色时间地点多与正史相违。为何当朝同为时人所述创作,皆要与前者无二?制剧态度已该鼓励,且看且论之又何妨。

11分钟前
  • 鸦哭魔yakumo
  • 推荐

在看这部剧之前,你可能只知道吴秀波、刘涛、于和伟、李晨、王劲松、翟天临。但看完之后,你只会记住司马懿、张春华、曹操、曹丕、荀彧、杨修。看过花絮,这帮人不计成本的拍了将近一年,熬夜看完前几集,真的堪称年度演技教科书。快去看吧,这个剧会给你惊喜。

16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力荐

这边是誉王配梅长苏 那边是靖王配秦般若 曹丕焉能不赢

18分钟前
  • 小河子
  • 推荐

很多人指出这部剧不尊重历史,可是这部剧的定位本来就不是历史剧啊。又有人说你不尊重历史也行啊,可以根据三国演义拍,可是为什么呢?前人可以编出一本三国演义来,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编出另一种三国故事呢?当然有人指出的称谓我觉得有理,编故事也要尊重基本法,所以扣一星。服装画面演技都挺好的

22分钟前
  • 凌枫
  • 还行

总结三星半,前半段真不错,不是历史,也不是三国演义,更像水煮三国,全新的故事将三国题材中谋权与计谋刻意突出,跳脱演义对该剧接受度能更高一些,对司马懿从开始就强化了隐忍的个性,皇叔版腹黑曹操大赞,于和伟真牛逼!曹操死后,故事就没那么好看了,总觉得配角塑造要强过主角,有点遗憾

2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从曹操死后,出现了神话的张春华、苦情的司马懿以及突然腹黑的曹丕...剧情也开始越来越浮于表面,内容俗套不堪。只有演员的演技、服装、道具依然精致耐看。这不很像我们看的许多低分的古装电影吗?一个华丽的空盒子....打到8.4确实过了.....

25分钟前
  • Teller小样
  • 还行

曹荀离婚大戏太扎心了,想起易中天老师的话:“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称帝,或许是因为始终忘不了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

28分钟前
  • 扎红头绳的白菜
  • 推荐

质感不错,历史感后面慢慢感受。抛开演员本身,剧的风格看来有吴秀波的气质~

33分钟前
  • 她莳
  • 推荐

16年2月到11月份,《军师联盟》在横店影视城养活了好大一批群演。盔甲重、场面大、还很累、每天要的人都很多,都是打仗!但去这个组工资也高,很多人是又爱又恨。去年没去过这个组的群演都不算真正的群演。翻翻自己的工资单,有30几天陆续去过这个组。制作精良,不像其他赶进程那些妖艳的贱货!

37分钟前
  • 江南开爷
  • 推荐

除了配乐有点喧宾夺主,节奏有点散之外,情节还挺有看头的,人物也能立起来,比预期好,四星观望,接着看。(第一集的前半部分确实没开好;刘涛适合这种聪明的贤内助形象,比某颂舒服多了...翟天临真好哇,小哥哥算是青年演员里演技相当自然的)

39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影视剧历史如果丝毫不能动摇,以后的古装剧如何进行艺术创作?历史喷还是理智看艺术创作,就看观众了。凭良心讲这剧起码值三星吧,细节待推敲,制作精良,质感好,演员演技好,故事还算精彩。描写战争残酷,《十五从军征》足矣。还有把这剧跟《三国演义》比较,真有必要吗?

42分钟前
  • 菡萏
  • 力荐

第一集看过来,历史方面不谈,制作还算精良,演员演技基本在线,可以一追

44分钟前
  • Pierye
  • 力荐

实在是奇怪有人捧琅琊榜踩这部剧,私以为某榜的权谋比这部剧幼稚多了,无非脸孔讨人喜欢而已。这剧也没有标榜历史剧,如果艺术创作不能有虚构成分,那置三国演义于何地呢?服装道具比较考究,画面也有电影质感,不足之处对白过于现代,有些情节经不起推敲。另外剧的标题实在难以吐槽,减分项

45分钟前
  • 沧月凌
  • 推荐

看皇叔版的曹操 带劲

50分钟前
  • 饮马多瑙河
  • 力荐

于和伟只要再演一次孙权,他一个人就是一部三国。

52分钟前
  • 奈果宁
  • 推荐

演完刘备演曹操,于老师挺棒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54分钟前
  • 尽欢
  • 推荐

评分人数过4万了!军师这种题材能有这个关注度也是不容易,金秋再见!

56分钟前
  • 跪求乐透区
  • 力荐

看到谈到尚书伪经就暗自赞叹编剧用心,看到兵器的还原度更觉得这份心思如今难得,再加上于和伟的表演,勉强五星。但当我来到豆瓣,才知道有那么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在这里做学术研究,只悔自己在京师大学堂白读了这么久,竟还如此粗俗如此不考究如此不学术,咱们俗人都写不出影评,只能打分自白浅薄了

57分钟前
  • 义理来居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