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马路天使

喜剧片内地1937

主演:周璇  赵丹  魏鹤龄  赵慧深  

导演:袁牧之

 剧照

马路天使 剧照 NO.1马路天使 剧照 NO.2马路天使 剧照 NO.3马路天使 剧照 NO.4马路天使 剧照 NO.5马路天使 剧照 NO.6马路天使 剧照 NO.13马路天使 剧照 NO.14马路天使 剧照 NO.15马路天使 剧照 NO.16马路天使 剧照 NO.17马路天使 剧照 NO.18马路天使 剧照 NO.19马路天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9 12:26

详细剧情

1930年代,小云、小红姐妹被人骗到上海卖给琴师和妓院老鸨夫妇,小云被迫做了暗娼,小红年纪尚小,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便随琴师去茶楼终日卖唱。

 长篇影评

 1 ) 患难之交见深情

[爱情]袁牧之《马路天使》1937

在现在看来也会是饶有趣味的电影。世界有声电影时代开始十年后我国也出现了一部成熟的有声片《马路天使》,讲述了一对姐妹在1937年秋天发生的命运故事。导演袁牧之是非常有才气的电影人,于有声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期时,在电通公司参与制作了全部的四部电影,为有声电影的探索做出来很大贡献。而加入明星公司后拍摄的《马路天使》,则是中国早期电影时代的又一座高峰。

影片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人物脉络庞大但不繁乱。事件很简单,这对姐妹被琴师夫妇收养,但姐姐小云被逼为暗娼,妹妹小红被逼着跟琴师卖唱。小红和鼓号手小陈为一对情侣,小云也喜欢小陈但奈何小陈看不起她的身份,饱受思恋之苦,但小陈的朋友老王一直暗恋着小云。小红被琴师逼着卖给流氓老谷,无奈找到小陈两人私奔,而姐姐小云受警察追捕也逃到了他们俩的住处。地址不慎暴露,小云为保护小红自己惨死在暗恋她的老王家中。

如果把这部电影比喻成一盘诱人的佳肴,那么生动的故事撑起了主食框架,演员的自然表演是浓厚的增色剂,脍炙人口的音乐是鲜美的调味料,而含义众多的道具则是必不可少的勾芡汁。

赵丹饰演的鼓号手小陈和周璇饰演的妹妹小红,活灵活现的表演像是要跳出屏幕似的。小红活泼可爱,生动自然的女娃形象和软软糯糯的口音腔调真是让人喜爱至极。小陈模样周正,调皮有趣,构成了富有感染力的人物性格。而本部影片中最富有悲剧蕴涵的人物角色乃是姐姐小云。影片中做了大量对比鲜明的段落来表现两姐妹命运的不同。小云被逼做暗娼,每日担惊受怕的躲避警察追捕,回家后还要忍受琴师妻子的殴打和侮辱。致使她的性格自卑软弱,她渴望得到小陈的爱,但心爱的人却对她恶语相向,一次次对命运的尝试与反抗都以失败而告终。小陈是她遥不可及的梦,却在妹妹身上实现了,这对她来说像是命运开的又一个玩笑。结局小云的死亡,于她自己来说,或许是种解脱。

中国音乐的开端就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中出现,影片中的插曲《四季歌》播出后至今依然成为国人心中最熟知最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之一。“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边绣鸳鸯~”想必大部分人都能够信口捏来的哼出来。而音乐在影片的叙事中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小红两次唱的《天涯歌》代表了不一样的人物心境,第一次和小陈甜蜜恩爱窗边对唱,温馨美好。第二次二人感情破裂,小陈逼她卖唱,歌词唱的一模一样但唱调中充满着羞愤与委屈,眼泪好似要从歌声中溢出来一样。音乐推动着故事前进,也为渲染叙事效果推波助澜。在小红得知要被卖掉的时候,背景乐变得低沉厚重不似之前那样活泼欢快,也让观众着实为她揪心一把。而小陈得知能够私奔与小红同住时,背景乐陡然响起,飞扬高昂的节奏配合着电影画面中小陈欢乐的蹦跳着,是屏幕内外充满着喜悦的氛围,观众对角色的共鸣也在氛围中加深了。

影片中道具的使用可以说是精妙绝伦。从开场的小陈打鼓,老王卖报,剃头、卖橘子的朋友们,用到的都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鼓号手小陈三番两次的吹号子召集朋友,发信号给小红,聚集群众注意力等行为,成为了有力的故事的助推手。而报纸更是隐喻表现力的彰显地,通过在报纸上找“难”字的写法,引出对话“半个天津,半个上海,半个海口…….”,镜头相应给到“国难当头”的字样。还有小陈变戏法寓意呼应着报纸上“白银出口”字样,进步思想寓意明显,表现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和外来资本倾销的市场态势。在当时特定的时代下,类似的象征意义颇丰也是具有相当革新精神的。还有特别的一幕,小红和小陈对唱《天涯歌》时,镜头给到笼中鸟的特写,象征着小红像这小鸟一样,被束缚在笼子里但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快乐。类似的道具使用多如繁星,着实开我国革命浪漫主义之先声,带有探索和试验性质。

影片通过真实自然的对白成功塑造了琴师夫妇这两个“两面性”的小市民阶层,还有律师医生的角色,通过他们对人们的迫害来彰显批判社会制度的不公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小陈想帮小红去找律师,但律师漫天要价“五百两银子”,老王“五百两银子是几块钱”,小陈“五百两银子,妈的,打官司还要钱呢”说了两遍。为了保护自己权益的穷人没钱打官司,结局老王为小云请医生也因没钱被拒,公平与正义不属于劳动人民,生命与健康亦不属于穷苦人民。吃人的社会寓意明显,悲剧效果附带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真实就是最大的艺术效果。

而患难之交见深情,重情重义的青年们在影片中成长,不再以貌取人,尊重小云,把她当普通女子来看待,未来也掌握在他们手中,我看到了美好的希望。这或许也是袁牧之想表现的,马路天使,而希望,就在人间。

 2 ) 现实主义的表现与再现——以《马路天使》为例论左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差异

(不怎么成熟时写的口水文,但有人收藏,就不准备删了。)

中国左翼电影是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节点,它一方面还残存着之前影戏的影像习惯,有着旧式文人的审美偏好,继承传统的叙事习惯;另一方面,此时的中国电影正在西方文艺理论的浪潮下发生自觉蜕变,一大批导演陆续拍出比20年代”连环画式电影“更加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影片。这一时期,中国影坛主流电影风格是现实主义,为数不多的浪漫主义导演也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诗化”的调整。20年后,意大利同时出现了现实主义的浪潮,对世界电影产生不小的影响,两个电影流派同样展现了那个时代平民百姓的辛酸苦辣,揭示出现实的黑暗和生活的困苦。本文将以《马路天使》为范例,来探讨中国左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间电影语言的不同。

一、武器与哀嚎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终于发起了救国救民的号召,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逼迫中国观众终于从逃避现实的神怪武侠片中如梦初醒,呼吁文艺界充分发挥宣传教化作用,以一切力量拯救中国。1933年,中国电影协会成立,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正式开始,人们创作了一系列以反帝反封为主题的电影,其中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以其自然流畅的影像、丰富多彩的声音运用赢得了不错的反响,被誉为左翼时期中国有声电影的最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路天使》不仅是左翼电影,更是国防电影,它以报纸上的文字游戏暗示抗日救国的重要性,以小红的悲惨遭遇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国黑暗势力对人民百姓的欺压,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此时,中国电影变成了一个与黑暗做斗争的武器,它启迪人们的思想,叫醒还在沉睡中的人民。

如果说左翼电影是武器,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就是第二次战争后对命运的控诉,是对那个大批人没有工作、流离失所的现状的真实反映。它以最简朴的影像呐喊出心中的痛苦,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哀嚎。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父子为了得到工作,砸锅卖铁购买了一辆自行车,结果车被偷了,他们苦苦寻找无望,只能去偷别人的自行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逼的好人不得去做坏事,坏人却没有相应的惩罚,而父子之间互相依存,希望之中又带来绝望的心情,显现导演的人道主义。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以神的视角观察这个侵略之后的城市,它被战争折磨地残垣断壁,人民繁琐无望的生活后是沉重的叹息。

二、场面调度与蒙太奇之争

左翼电影时期,中国受到苏联蒙太奇的影响,夏衍、郑伯奇等人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电影脚本论》,同时学习了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等人的文献著作,积极引进苏联电影并进行翻译。从《马路天使》中我们可以看出,蒙太奇学派对那个时代的印记。在电影的开始,街道上乐队的游行和楼上观看的小红的笑脸反复交互出现,是叙事蒙太奇中的重复蒙太奇,不断深化、突出了热闹的气氛和小红青春活泼的性格。小红和男孩在窗户边的交谈,导演不断切换双方镜头,伴随音乐的节奏,自然交替,通过两方的主观镜头,使观众感受到两人情投意合的美好感情。几个年轻人一起看墙上报纸的片段,导演给报纸上的字特写,然后又切换到年轻人正义凛然的中写镜头,暗示救国危机时刻,人民应该觉醒。除此之外,导演还学习了苏联的运动镜头,如表现恶人欺人太甚,想要买小红的片段,导演使用了仰角镜头,而对小红使用了俯角镜头,给人一种恶人的压迫感和小红弱小无助的视觉效果。这样镜头语言的使用,摆脱了中国影戏阶段水平线视角,摄影机位于中心的死板拍摄,更加灵活且符合电影摄影规律,这是当时电影创作者潜心学习苏联电影理论,积极融合中国民族文化,拍摄中国自己民族电影的努力的结果。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收到巴赞电影本体论的影响,选择了与中国截然相反的镜头运用方式。他们使用大量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为了表现出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景象,具有纪实性。巴赞认为,影像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东西,不应该有拍摄者主观思想,要保持空间的统一、时间的延续,而影片内部所产生的多义性,正是影片最重要的价值。巴赞创办了《电影手册》,得到了意大利当时一批年轻人的跟随,他们喊着“还我普通人”的口号,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德西卡拍摄了《偷自行车的人》,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沉沦》《大地在波动》。这些导演不使用职业演员,而是选择普通人,如《偷自行车的人》演员本身就是工人阶层的父子,可以说是“本色出演”。在街上直接拍摄,选择自然光,展现出真实的空间,使影片朴实、自然。在《罗马十一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厦中前来应聘人焦虑、悲伤的表情。在叙事方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佳随意,它不像左翼电影的叙事情节那么具有戏剧性,如《偷自行车的人》中下雨的片段,剧本里是没有的,拍摄期间突然下雨,导演剪辑在电影中,使影片更加生动感人。

三、声音的使用

在西方出现有声片七八年后,中国才有了由腊盘配音的电影《歌女红牡丹》,有声的出现丰富了电影表现手法,使电影不仅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马路天使》被誉为左翼电影时期有声片的高峰,因为它不仅使用了有声这一元素,而且突破了中国早期还是以默片思维拍摄有声片的习惯。声音也不是单纯的在人物之间对话时使用,而且起到了烘托影片基调氛围的作用。如开头乐队歌声,导演用了将近一分钟的时间,主角没有对话,反映出袁牧之已经不再像有声片刚刚进入中国时导演们过度使用在人物对话中,而是有意识的选择性使用,使电影更简洁明了,为主题服务。《马路天使》中两次使用了《天涯歌》一次是小红与自己所倾慕的少年对唱,歌曲是愉快且轻松的,第二次是小红经历悲惨遭遇后带着沉重的心情唱的,节奏明显缓慢,营造出悲伤的气氛。同样的歌在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基调,可以看出导演对电影中声音的使用规律有了基础地把握。

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了呈现生活最真实的面貌,选择录下现场的自然音,在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更减少环境之外的声音对纯粹影像的打扰,忠实自然的客观性,不作主观评价。因此,像《天涯歌》不同的使用,声话同一和声画对位的概念将不再出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声音被当成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使用。如《偷自行车的人》中,找工作的人群中嘈杂的声音,你一言我一语争抢工作,还有几个社会无赖和起来欺负父子二人的景象,就是底层人民最现实、自然的环境。

从广泛上来说,只要反应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电影都属于现实主义电影。左翼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个是主观上的表现,一个是客观上的呈现。左翼电影努力想要告诉观众创作者给出的信息,于是他们将苏联理论为工具,使用蒙太奇“冲突”和“对比”的手段将具有主题元素的信息拼贴在一起,为的就是使观众不只沉迷于电影的幻觉,而且得到理性上的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想方设法还原现实生活,但最终也不过是“现实的渐近线”,尽管街头直接拍摄最大程度使得空间立体感与人眼相似,但有计划的叙事、选择性的拍摄也使我们明白这不过是“伪真实”。从电影发展之初,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就将电影分化为再现主义和表现主义,而左翼和意大利新现实,是现实主义层面的表现和再现。

 3 ) 八十年写一段风流,美人尚小,英雄年幼

晚上看了30年代的老电影《马路天使》,看完之后百感交集,久久无法入睡。周璇那两条黑亮的麻花辫似乎还在我眼前甩动,赵丹抓起水果隔空扔过去划出的抛物线似乎也在我眼前闪现,竟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了啊。

周璇说演《马路天使》的时候是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光。屏幕里,赵丹拉着二胡、她隔着窗子唱着《天涯歌女》。大白嗓清越嘹亮,琴声悠扬调皮,麻花辫上的蝴蝶结随着跑动的节奏上下飞动,少女的婴儿肥小脸蛋圆嘟嘟的,少年穿着条纹海军衫、歪戴着吹鼓手的制帽……如果戏里戏外的人,他们的人生都定格在这一刻,那该多好。

1937年,赵丹22岁,周璇17岁,赵慧深23岁,田汉39岁,贺绿汀34岁,袁牧之28岁。

1936年,谈瑛21岁,夏衍36岁

1935年,聂耳23岁,阮玲玉24岁,郑君里24岁,王人美21岁,金焰25岁。

这些优秀的演员、导演、剧作家、音乐家,是那么的活力无限、青春无敌,每个人的眼睛里都仿佛有着一团燃着的火光。设备简陋没关系,条件艰苦没关系,内忧外患没关系,他们眼里的火光总是让人相信,有这样年轻的队伍,中国电影和音乐事业在再大的逆境中也能飞跃成长。

我一张张地翻动他们的黑白照片,照片定格了他们最青春最美好的微笑,那微笑里看不出对风雨的畏惧,有的,只是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信念。

从“国民男神”到“牛鬼蛇神”,需要多久?从“田老大”到“文艺黑线头子”,需要多久?

1980年春节,66岁的赵丹拖着满是伤病的身体,又出现在了大家面前,他的脸浮肿了,可从他的眼睛我依然看到了一种叫作“希望”的东西。他拿起麦,笑着唱起了他那首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春天里》:

春天里那个百花香,啷哩个啷哩个啷里个啷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

穿过了大街走小巷,为了吃来为了穿,昼夜都要忙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

没有钱也得吃碗饭,也得住间房,哪怕老板娘作那怪模样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哩个啷哩个啷

……

他们眼里的那团火,就此熄灭了吗?就找不到曾存在过的痕迹了吗?我依然坚定地相信着,艺术家眼睛里的火光是不会熄灭的。无论沧海桑田,艺术的火光会永远年轻。

 4 ) 中国三十年代古典主义叙事电影的巅峰

从1905年的《定军山》开始,到1937年的《马路天使》,历经三十二年。中国电影终于洗尽铅华,褪去了舞台剧的痕迹和早期默片电影的弊端,在传统叙事上达到巅峰。相对于同时期蔡楚生《渔光曲》的镜头的诗意,吴永刚《神女》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马路天使》则更有现代主流电影的风采,结构的清晰和视听的严谨,以及人物的代表性与故事的完整性都堪称集大成。即使按照现在的技术重拍一遍,也根本看不出任何落后的痕迹。

贾樟柯曾经评价道:“ 中国早期电影《马路天使》里曾有过那么活泼的市井生活的描绘,可惜在日后的中国电影史上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珍品了。 ”没错,相对于早期电影浓烈的棚拍和摆拍感,《马路天使》将镜头放到真实的街道上,电影开篇的人声鼎沸,热闹的人群,是一种灵活的真实感。再加上袁枚之导演错落有致的镜头,时而将镜头对准混乱的观众,时而对准调皮的男主角,偷偷掀开轿帘子的小动作,这种复杂和热闹带来了极强的现实感。 意大利著名影评家达西拉奇 甚至认为这部电影是超前体现了“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实无论什么主义不主义,人们渴望从电影中获取真实感是不言而喻的。《马路天使》的出现,使其他电影都显得呆滞起来了!

在人物塑造和故事上,其实《马路天使》最大的特点是高超的完成度。作者无意去塑造人物的复杂性,和故事的真实性质感。而是用了很强的设计性来完成影片。比如小红的单纯,小陈的热情,小红父母的狠心,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一点脸谱化。当今社会,不给反派加一点苦衷和无奈似乎都不是好电影了?但是好就好在,《马路天使》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完成度都特别高,这些角色就是代表了青年男女身上的那些单纯却热烈,更多是作为故事符号性的一种东西出现。而电影情节的波澜和设计也相当完备,兴高采烈的开头,与沉默死寂的结尾,在无言中结束。男女主角先隔窗示爱、然后闹别扭到小红跟着小陈私奔,以及姐姐这条副线对主题的衬托作用,加上前欢后哀的两遍《天涯歌》。即使在现在的许多中国经典电影里,我们也都可以发现这种叙事的痕迹。

因此,《马路天使》不是一部个人风格浓烈的形式主义,也并不像《渔光曲》《神女》那样将哀伤进行到底。而是将中国早期电影古典主义的传统叙事推向巅峰,既有对于中国市井和青年男女的真实写照,又用精准的叙事将这些串联起来,可谓中国早期电影的集大成之作。

无论如何,《马路天使》都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5 ) 差多少年

有说,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差多少多少年。其实,艺术的差距不能以时间计。艺术一直都在人心中,中国从来不缺人才,只缺气候。如果气候允许,什么样的好作品都能冒出来。《马路天使》便是证明,37年拍的电影,那时电影在中国应该还刚刚开始,按逻辑,中国刚开始拍出来的电影,应该跟皮影戏差不多。但看了之后,你会非常诧异。这部电影近乎大师之作。
艺术其实不等同技术,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说,艺术仅仅是一种心态,是与生俱来的。技术只是皮毛,即使稍欠,只要补补课,很快就能通晓。
艺术的差距在于空间。我们不如人家,是我们的空间小。与其说我们的艺术比人家差多少年,不如说我们差人家多大容纳艺术的空间。

 6 ) 失乐园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圣经。创世纪》


《马路天使》虽然不像《渔光曲》得到国际大奖的承认,却丝毫不影响它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印象中,只有费穆的《小城之春》可以与之媲美。但是,《小城之春》有后辈田壮壮等人的致敬,何以《马路天使》从未有人动过重拍的念头?

撇开时代的因素,《小城之春》中仍有大量小知识分子的细微情感可以探索,甚至,隔着时代的面纱,那些被时代压抑、从不曾表现乃至察觉的情绪,可以在另外一个不相干的时代得到释放。而《马路天使》表现的大城小爱,虽则有无数现代版本的真实上演,要细细评说,才发现针头线脑、爱恨情仇都有说得清的渊源、找得到的根源,而人性之复杂只会使故事网络纵横、欲说还休,唯独不见的是原本的一派天真,“爱就爱了呗”(电影《卧虎藏龙》玉娇龙语)的爽快,恨也恨得明白的简单明了——显然这种天真是一次性的,并非“简单”所能替代。

天真,而不是简单,原本是复杂世界里最稀缺的资源。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马路天使》,灯光、布景、化妆,乃至镜头的粗糙透着电影童年时代的烙印,人物表演全没有现在常见的“要美”的“常识”,赵丹和周璇有时候看起来像是在用翻白眼的方法调情——也是一派天真。剧情中,周璇被迫卖唱不影响她的天真烂漫,赵丹等人的艰苦生活不影响他们的穷中做乐,也不影响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周璇和赵丹的爱情波折也时啼时笑全是小儿女做派,而解决问题的办法轻易就能实施,坏人也没有坏到令人感到其高智商、集团化、组织化的地步(乃至,从另外一个角度,那个带着周璇到处卖唱的男人,看到大爷们点头哈腰,何尝不是辛苦)。

在天真的世界里,故事的简单、情节的直线化、表演上的自然,以及最终对人物命运的坚定(简单)解释,都有着复杂世界里不能成立的简单逻辑。我一直喜欢陈凯歌《无极》开头的那句话:起初,人和神是生活在一起的。(个人、社会和电影)的童年就像神话故事中那个人和神生活在一起的时代,他们的一切我们曾经拥有过,后来失去了,却又隐约记得,越是成熟世故越是忍不住回头张望,却也只能张望,不能重新来过。

这不能重来的感伤使那个人和神生活在一起的世界笼罩着神的光辉,我们不得不一步步向前走,却藉由这神的光辉照耀,一次次得到安慰:“‘要有光’,就有了光”——起初,并非只有上帝可以这样。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能力、这样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乐园,我们也明白我们失去了,并且再也回不去了,不过,只要我们一回头,它总在那里遥遥对望,熠熠生光。

 短评

8/10。实质上没有摆脱戏剧味,注重单个空间的内涵,譬如木板上的旧报纸与人物活动(查字、魔术)衔接,是了解国难当头、白银出口的社会窗口,窗帘在小陈用影子表演鼓励小红逃走一幕充当了幕布功能。镜头隐喻不难看出本土化的特色,譬如古先生手拿着花一瓣瓣撕掉,联系成语辣手催花,工人粉刷城墙上太平二字,寓意粉饰太平。开头快速剪辑五光十色、迷失方向的城市气氛,从大厦顶部向底层下摇至结尾上摇,然后用迎亲队伍的纵向拉移,拍摄小陈东张西望的滑稽神态和阳台、市场招牌的环境造型,镜头结构的对比关系富有节奏感。利用鸟笼道具转场、和尚们笑理发店的日常趣味,小红在街头接客看到小云和小陈、老王欢快奔走,以及路截小陈,暗处躲藏的肢体语言、抚摸小陈胸前的纽扣表达的炽热情感,细节性自然隽永,结尾处理也避免了私奔投入革命队伍的左翼说教。

1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挺好玩的。甚至有点无厘头。尺度也宽。桥段和表演都很老派,但是老派得很好。

1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大概是技术的原因,电影语言呈现出无声向有声过渡的风貌。场面调度、镜头剪辑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开头的一组镜头展现了灯红酒绿的上海,从高楼一直摇到地下打出字幕“上海的下层”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幽默、苦中作乐的爱情故事,隐藏着底层人民的真实苦难,结局和片名更是充分强调了这点。可贵的老王。

1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市井人性是左翼电影的血肉,也打通了文艺与政治的关节。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何那时的摄影机架得那样低,即便在表演和视听语言上都不够现代(也不该现代),但创作者的朝向却无懈可击——在高楼大厦之下,如蝼蚁一样的人民。小云那句话说得真是壮烈:“大家都是一样的苦命,谁也说不上原谅谁。”

21分钟前
  • 57
  • 力荐

周璇好可爱啊,长得像三十年代的周迅;赵丹也比照片好看。拍的真好,蒙太奇、调度、叙事,都比现在的中国电影强多了!

25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镜头和表演能看出国外黑白片的影子,比预想的活泼很多,完全没有建国后电影的死板框架,说清新也不为过。

29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早期中国电影的表演真是一塌糊涂的可以,小红的姐姐一开始还以为她是哑巴,后来居然说话了,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33分钟前
  • LOOK
  • 还行

我们可以将《马路天使》形容为“报纸的力学”,是报纸中的律师广告而非小红的“被奸污”划分了影片的前后两个46分钟,人物从想象的,封闭而隐喻的低下层中转向代表法律系统的“高层空间”,最终被拒绝,折反,关于恋人暧昧的爱情喜剧逐渐终结为社会问题剧。而“白银出口”如同咒语般将人物转向城市空间,在影片中,是一个蒙太奇,自此《马》几乎是狄更斯的,默片如卓别林,基顿的影响依然挥之不去,通过追逐以及人物与空间的对立性展现喜剧效果。但《马》并不仅仅是一部类型片,在袁牧之这里,个体作为国家/民族的隐喻,在小红(周璇)的《四季歌》中出现的战争片段以及以阴影展现的“动员”,以及以小云之死结束的“未完成”结尾都展现了某种程度的对位,一种仅仅存在于早期左翼电影的“春秋笔法”在49年后被“意识形态询唤”替代。

3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赵丹好帅 周旋好萌 那个时代的片子居然这么幽默。。

43分钟前
  • freeup
  • 推荐

赵丹好帅

44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妈的,打官司还要钱”,那个年代的演员现在看起来还是蛮有灵性的,而且这样看来80年前和今天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相似的审美趣味的,“姐姐”的设定很有意味,看到一半以为这个角色的设定是个哑巴,赵丹是帅的。对中国电影史意义重大的一部片

47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一部马路天使捧红周旋。。一曲天涯歌唱遍上海。。两小无猜的一对银幕搭档。。蛮好看滴。。

52分钟前
  • vivien
  • 力荐

周璇表演非常自然,和赵丹的KISS让我惊艳,中国那么早就那么开放了,反而建国后开始男女授受不亲了,赵慧深的表演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眼神儿,绝了,话不多照样抢戏。赵丹小伙儿那叫一个帅啊。

57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左翼电影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间佳作频出,才子如云。在蔡楚生、费穆、吴永刚等导演的光环下,袁牧之似乎并不耀眼,但《马路天使》在八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充满活力,虽是描绘黑暗时代的底层人物群像,也丝毫不显沉闷。电影开始时,镜头自繁华的都市摇向地下,对于“地下”的穷苦百姓来说,灯红酒绿的上海就像天堂一样美好,他们嬉笑打闹,有着属于小人物的乐趣和生活意义,诙谐、轻快且隽永。影片诞生于“国防电影”口号提出的次年,时局的动荡让导演不得不隐晦地指出社会现实,同时透过背景来展现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特征。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些限制让导演将目光不得不转向场景调度和镜头方向:《马路天使》不仅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走得更远,所使用的蒙太奇技也丝毫不逊于欧美影片,极具艺术魅力。

1小时前
  • 康报虹
  • 推荐

“马路天使”精彩极了,丝毫不输德法苏联的同期电影,幽默浪漫悲喜交加而且很具现实意义。调情吻戏的桥段在一部1937年的国产电影里出现很让人震惊。赵丹帅得让人窒息;周旋可爱得让人崩溃...

1小时前
  • 费迪飞
  • 力荐

【那些烂片大导看过这部73年前的电影后应该感到无地自容】【电影极力地避开大坏境而着力于小人物,但几个从报纸上找字的情节中却可以看到导演对时代的隐喻和担忧】【这片子堪称琼瑶小说和琼瑶剧的鼻祖啊】【透过斑驳的胶片和无数的噪点,依旧可以看到周璇那挡不住的美丽】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的确,有萝莉吻戏啊!对白的节制,和空间的运用,太值得学习了

1小时前
  • 🌞娘卷卷🌙
  • 力荐

发现过了几十年,世界仿佛又回转了。现今这个社会,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好的电影,总是能抓住过去将来的真实。

1小时前
  • 被迫改名
  • 推荐

赵丹您是在是太帅了

1小时前
  • Q
  • 力荐

赵丹很潮很潇洒,周旋很俏很可爱,那个年代的片子居然比现在还活泼~~

1小时前
  • 战国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