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值得一品的电影
实际上,整个故事的主线,就是新老两代女村主任的斗法。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一个自称圣人后代的村庄,虽然经过历次运动,传统的影响日渐衰微,毕竟还供奉着从圣人老家请来的牌位。村里人不是姓孔就是姓孟,都是圣人之后,辈分可以通用。但就在这样一个村子,宗族观念几乎不存,权力斗争波谲云诡。故事开始的时候,村里已是女人当权。这个厉害的女人,使用了各种手段、协调各种力量,成功从老支书手里,接过了党政大权。但在小小的乡长面前,她仍是小心翼翼的弱女,因为一点小事,丢掉了上级任命的支书职位,只剩一个民主选举的村主任头衔。
女村主任孔繁花,虽然八面玲珑,精明强干,却依然危机四伏,步步惊心。于公,身边有对手环伺,村里育龄妇女的肚子,更像一个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于私,虽然贵为一村之长,也要承受丈夫外出打工的留守之痛,且有延续香火之忧,随时压抑儿女双全的人伦欲求。虽然这一切显得很麻烦,但她还能够应付自如。即便发生有人超标怀孕这样的一票否决的大事,她也没有特别慌乱,还能借力打力,合纵连横。直到最后一课,她依然有信心掌控全局,直到更强的对手现出原形,精心设计的大好局面,瞬间土崩瓦解。
作为孔繁花权力终结者的小红,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小红这个名字,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同名丫环,出身卑贱却不甘平庸。这个尚未出嫁的年轻姑娘,有着惊人的缜密心机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能让找到不同人的弱点,让他们听从她的指令,能把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纳入预先设定的轨道。比孔繁花更胜一筹的是,她还有超强的忍耐力和引而不发的潜伏功夫。最终,她胜利了,骄傲的孔繁花一败涂地。连最亲的姐姐,最尊敬的羊倌同学,有知遇之恩的刑满释放人员,都站到了对手一边。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但人们忍不住猜测,娜拉成功以后会怎样?一个村里边缘家庭的未嫁女子,如何应付以后的局面;小红会和那个前小偷结婚吗?丈夫也会外出打工遭遇欠薪吗?在上级繁重的任务下,面对错综复杂的村民关系,她还能掌控一切应付裕如吗?这样一想,小红不就是下一个孔繁花吗,她的运气会更好一点吗?
2 ) 《石榴树上结樱桃》:悍妇也有一颗柔心!
(文/小义大道)
电影《石榴树上结樱桃》改编自作家李洱的同名小说,虽然是部农村题材的作品,但其中通过农村官场的政治斗争对现实和人性的描写,也是对当今社会大背景的一个普照!这一内涵在影片中的一个情节中得到了深刻的呼应,就是那一块“一花一世界”的牌匾,不爱琢磨的人还以为这仅仅是对片中核心人物孔繁花的一次嘉奖,其实这恰恰是整部影片的故事凝练:一个小小村庄的选举,就是当今整个中国的浓缩,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细胞标本!
作为写实派影片,《石榴树上结樱桃》整个故事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没了繁华城市的那些渲染修饰,赤裸裸的将镜头伸向了农村的实人、实景、实事,在一个最具代表中国官场特色的村长权利诱惑面前考验着人们的虚荣自尊与人性良知。大到官场斗争、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国家大事,小到冒牌皮鞋、娃娃不洗脸等鸡毛蒜皮之事,一切以写实的风格将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乡村众“景象”展现在大众面前,朴实而真实!
除了这份真实,影片所展现出来的风格还有一些荒诞的黑色幽默。那些诙谐幽默并紧跟时代潮流台词、情节,改变了写实性电影作品的严肃与无味。整部影片都以幽默穿插着,让观众在众生相面前、众故事之中都随着爆笑娱乐欣然接受而深思。通过幽默对那些现实进行反讽揭露,这是导演耍的一高招。不过,若是没有在乡下长大生活经历的人,那些台词语言的趣味和深意可能无法体会得那么透彻、那么深刻的。
从改编后的电影作品就可以看出原作对乡村生活的剖析是很有深度,这点很让人佩服。其实,中国文学圈笔下的农村往往是格外生动的,因为大部分作家都有过深刻的农村体验,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就跟真实的农村一抹一眼,丰富而充实。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实也还是在延续着乡村社会的那些特征,从某种意义上看,城市依然是放大的乡村,它所展露出来的真实也确确实实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反映。所以,在一个小小的村长选举问题上所产生的那些真实细节,会让人感到震撼!
不管是对于原著李洱,还是改编成电影后的编剧、导演陈力来说,影片的核心都显露了他们都是有着原生态趣味的人。大到选题,小到每个人物形象的出场、刻画,性格与特点都非常饱满生动。每个人之间斗智斗勇,尤其是孔繁花在面对每次突发事件时不动声色的语言、神情表现最佳。对于片中人物,我们是会为孔繁花感到惋惜的,如此伶牙俐齿的一个强悍之妇,机关算尽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从片名《石榴树上结樱桃》就知道最后的结果肯定不会是孔繁花继续连任村长,“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寓意就是这样。而即使知道最终的答案,当孔繁花自己处心积虑的布局,最后却为她人做了嫁衣,到了最后还要面对丈夫张殿军的疯和傻,想想都是不甘心的事儿,也为之可怜!
在这一场权利斗争中,那些最具核心力的对手相继退出的设置,是在做足了讽刺和揭露之后向正确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作品对于人“性本善”的一次美丽回归。其实,像孟小红这样的对手,换个环境,在都市生活里,也会是那种一场比赛笑到最后的选手。而孔繁花最后面对现实的从容接受,还是相当令人欣慰和惊喜的。少了那份虚荣贪婪之心,多了一颗温柔善良之心。这一景色,很美!
3 ) 《石榴树上结樱桃》:黑色幽默+中国制造
去年,当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全世界的媒体开始聚焦他的极具现实题材作品,一批带有寻根色彩的作品从无人问津到受人追捧,很多导演把目光投射到他的作品上,据悉其代表作《丰乳肥臀》已进入电影筹划阶段。一直以来,电影银幕上都不乏经典小说改编拍摄的优秀电影,从早年的《芙蓉镇》、《盲井》、《红高粱》到近年的《白鹿原》、《一九四二》等作品都越来越受电影界的关注。
近日,有幸参加了电影《石榴树上结樱桃》点映,提前目睹了这部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李洱的同名小说的影片。看完跟几位影评人谈感受,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典型的用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的中国制造。青年导演陈力以非传统的现实主义黑色手法拍摄,影片围绕官庄村村长选举这个焦点事件,将一场追逐与逃避、控制与反控制的竞选游戏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独具中国特色的基层选举和计划生育是影片主要涉及的内容,该片从成片到过审历时数年几经修改,过审后的影片可能存在一些表现手段的欠缺,但大体上还算原汁原味。导演敢于大胆的在民主选举和计划生育这两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上玩起了黑色幽默,可见其强大的内心。
如果你想更加透彻的理解电影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层次的寓意,还是希望你有时间看看原著,原著小说在欧洲曾经引起过广泛关注,2008年底,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曾经将该小说的德文版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了中国总理温家宝,此事当时在中国曾经是重大新闻事件。这是一部卓具创新精神和黑色幽默的反映当下农村题材故事片。自《甜蜜的事业》以来,中国鲜有反映计划生育进程和当前妇女工作实际情况的影片,更鲜有反映农村基层政治选举和农村干部生活的影片。
《石榴树上结樱桃》紧贴社会现实,却通过一种戏谑反讽的方式表现出来。孔繁花势要当选,找来丈夫殿军代笔捉刀策划竞选文稿,安排助手小红平定纷争,各派势力也是暗潮涌动,纵横捭阖搅起波涛汹涌。但最终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仍在情理之中,上演了一场“中国式黑色幽默”大戏。孔繁花可以说是干部形象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孟小红则更容易让人联想起从都市走入小职场的杜拉拉, “忍”、“嘴巴甜”、“豁出去”是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去的关键词。
这是一部极具现实题材的影片,导演却用黑色幽默的桥段、搞笑的表现方式,其实目的就是为了揭示现实社会中人生百态。河南式的英语、山野政治家论别国政治、官味十足的各类面孔,都极具中国特色。从这一点上,必须要佩服导演的魄力。
4 ) 黑色幽默不是你说黑色,他就黑色了。
听到出了这样一部电影,很兴奋,黑色幽默,农村基层选举,民主法治,一个个标签都预示着这是一部80年代风格的电影,可惜,这只是标签。
先说政治思考,浅尝辄止,政治选举的根基,在影片中是家庭邻里关系,外加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嘿嘿,现在农村有几个靠招商引资拉赞助的?家庭邻里,这的确是选举的一大因素,只是表象,背后的东西,民主意识淡薄,谈的很少。
从影片本体来看,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加了闪回的戏剧。情节线少而不精,话剧似的台词,长篇大论,断句太少,舞台式的造型设计。也许导演为了破坏电影的“话剧感”,加入了大量的闪回,闪前,电影感没有,叙事的连续性也不见了。
单单技术层面的倒还好说,作为一部黑色电影,最重要的是腹黑,导演应该站在摄影机背后,一点点把黑色透露给你看,到了这里,成了导演跳出来,拿着话筒告诉观众:这是好电影,你要笑啊,你可是要笑啊。
这是拍电影,不是上课。不好。
总的来看,在当今社会,能挖掘到这样的题材,导演有想法。能审核通过,政策也在走向光明。但这样一部影片的出现恰恰在提醒电影人:政策真的光明了,可以拍想拍的东西了,你能拍好吗?别照着戛纳努力,拍出来的质量跟AV一样。
5 ) 《石榴树上结樱桃》:女村长孔繁花竞选记
影片《石榴树上结樱桃》从过一个基层选取,揭示了当代国人的生活百态。电影描写了官庄村能干的女村长孔繁花积极筹备竞选下届村长,她召回了在沿海打工的丈夫做“捉刀人”替她写演讲稿并出谋划策。繁花充分利用了一切民主与非民主的策略,从容地周旋在村里传统与新兴力量的代言人之间,以为已将一切尽在掌握。
在前半部各种幽默和闹剧之后,后半部带给观众的就是现实的思考,影片中成功塑造了村长孔繁花这个人物,严格来说,她肯定不是一个好人,但也不是一个坏人,是一个很精明强干的人,很复杂,但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只是过去的影视作品喜剧简单的二元对立,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石榴树上结樱桃》这里的孔繁花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村委会也是个官场,也有各种算计,她每天小心翼翼应付各方面的事务,但也总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孔繁花这个村长角色在过去的影视剧中不多见,至少提起村长这个职务,大多数人还是会想到中年男人,而不是一个年富力强的青年妇女,这一点让影片国外很受推崇,至少外国观众很赞同女性成为领导干部的设计,影片中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敬畏孔繁花三分,从女强人角度而言,孔繁花做的还算是成功。
影片中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问题,但村民姚雪娥私下怀了第三胎,这让村长和治保委员很伤脑筋,打胎和保胎兼职就是魔道斗法,稍不留神就棋输一着,这时候才不得不感叹一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在传宗接代这个问题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即使母亲吃很多苦,孩子是一定要生下来。能不能让姚雪娥自动去打胎,成为村长候选人们的竞争目标。
中国官场中的学问,实在是深不可测,太多玄机和变化,明暗规则,以至有一种文学被单独分类出来叫做官场小说,例如《人间正道》《青铜市长》《国画》《沧浪之水》都写出了为官之道的精髓,影片原著,知名作家李洱创作的《石榴树上结樱桃》也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而生动的描写、极富特色的语言都给电影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特别是女主角孔繁花的个性,掌控局势的强大内心和手段,精于权谋中又不失善良,懂得生活的状态颇为可爱。
6 ) 一流小说拍出二流电影
在《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这种“笑过就忘”的喜剧电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十几亿票房的中国电影巿场,之所以对《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样一部注定票房惨淡的“小众电影”怀有强烈的兴趣,除了它的农村现实主义题材需要关注之外,更在于影片作为一部“学院派完败的典型案例”,值得拿出来探讨。
影片讲述了农村基层干部选举的故事,对于农村题材,国内影视作品呈现两极化倾向,要么是一味暴露农村贫穷、盲荒与落后,用充满奇观化色彩的情节迎合国内外观众,特别是国外评委;要么是极力美化、粉饰,用主旋律的调调赢取政治上的美名。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至少做到了不丑化也不美化,但并不意味着这是部成功之作。
影片改编自河南籍作家李洱的同名小说。记不起谁说过的一句话: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与社会现实,足可以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提供素材,但遗憾的是,并未能诞生出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未能诞生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鲁迅那样伟大的作家。有的只是如余华、莫言那种有技巧且聪明过头的作家,也包括李洱。尚未读过原著,但看过影片,大致能感受到小说的面貌:一部企图借农村基层干部选举事件展现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作品。影片导演一再强调原著小说大量的对白以及过于弱化的戏剧冲突造成改编上的难度,但这完全不能成为影片叙事一塌糊涂的借口,更不能为导演自身对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缺乏深入思考的理由。“繁花政治失败,只能回归家庭”这种轻巧的处理方式,或许有回避审查上的不得已,但更多的是避重就轻、浅尝辄止,乃至使本片看上去更像是由各种被导演事先打上标签的人物上演的一场轻浮闹剧。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导演作为一名理论出身的电影创作者,可能最易犯的毛病是:主题先行,理论先行。影片还未拍,可能就给自己预设了各种框架各种分析。另半路出家者,技巧又极不过硬,必将是场灾难。从影片的叙事技巧来看,导演本意是想通过一种戏曲舞台化的方式,讲述这场基层政治斗争。我们看到开篇用了一段与剧情并无关联的戏剧演出,暗示下面的叙事方式,并力图用戏曲配乐渲染营造这场政治斗争的荒诞色彩。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导演缺乏掌控能力,特别是叙事技能,以至前半段靠大量闪回、定格、旁白手法进行叙述,不仅起不到基本的推动情节发展作用,且大大破坏了观众整体感受,后半段在让影片讲述人繁花的老公莫名其妙疯掉后又莫名其妙地换了另一种叙事法,先不论闪回定格旁白这种只有叙事能力极差的初学者才会用的手法,视点的极度不统一,叙事手法的极度不连贯,是另一大硬伤。
这属于典型的野心太大、能力太差,拍出来的往往就是这样的东西(这片基本上称不上作品,缺乏成型的表达):对题材缺乏驾驭的能力,对农村社会现实缺乏深入思考,对电影语言缺乏基本的掌控。导演只差没拿大喇叭对着观众一句句解释影片内容了,电影之所以是电影,而非话剧等舞台剧,就在于电影除了用对白、人物表演等手段进行叙事外,它还有其独特的“镜头语言”,摄影与剪辑,它强调用镜头组合方式去构造出“有意味”的时空。在拍摄本片前,只有话剧执导经验的导演陈力,恰恰缺乏的是对“电影语言”的掌控能力。我们看到本片从头至尾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场仅仅只是将舞台搬到户外而已的话剧,空间仄逼而局促,摄影角度极为生硬、单一,毫无灵气;大量的闪回定格手法,反而弄巧成拙,大大破坏了影片本该有的含蓄韵味:你表达得越直白、越满,留给观众的想象余地就越少,艺术上就失败。
作为国内导演的处女作,又是理论出身,本不该抱太多期望,但仍旧想对导演说得是:除了野心之外,需要天分,更需要的是平常心。不要期望自己的处女作一问世就成惊世之作,只要不惊到观众就好,不是人人都能成塔尔科夫斯基,更不是你拍带点黑色幽默风格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就能成为库斯图里卡(陈力在观影会上谈到自己最推崇的导演是南斯拉夫的库斯图里卡)。
对于农村现实主义题材,我怀有极大偏爱,我希望此类题材在独立电影路线与主旋律之外,找到一条更健康也更营养的路线。影片本身艺术价值不值一提,但考虑到影片的现实意义,以及希望更多导演去拍现实题材更多观众去关注现实题材,我希望能有更多观众去看它、更多人去讨论它。
尽管对于“苦逼”的国内观众,有一千个理由,需要娱乐,需要去买笑,需要借由观影去放松,但仍旧需要给思考留一个空间,哪怕只有一个理由。否则大小银幕全是王晶黄百鸣式闹剧、快乐大本营式愚剧,那么,不仅仅是影视行业创作者的悲哀,更是我们观众的悲哀。
娱乐可以有,但不能是全部,也不应成追捧。我更希望我们追捧的是:思想,以及自由表达思想产物的权利。
发表于:《文学报》第45期
感觉剧情有点儿意思,但被过于业余的演员和电影频道水平的制作毁了。
导演比电影好看。。
太烂了。表演、剧本、剪辑一无是处,DV级的摄影,超业余级导演,莫名奇妙的剧情,浪费了好题材。原著的精气神全部消灭得干干净净,让我对导演的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丫这辈子再能拍电影就是奇迹)
5,陈力控制不了这么有趣的故事
絕對五分。
这么有趣的一本小说拍成这样,暴殄天物啊!
这篇也就四星水准,但是能把农村题材拍得这么幽默、讽刺、传神,实在NB!推荐。
额
moma
电影两星,主持人小伙一星。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库斯图里卡。
搞不清到底是在挖苦还是在歌颂农村建设啊,以我所见吧,还是无聊了些
最近看了好几部农村题材的电影了,不过这个不算震撼,种种黑色幽默还是黑的很漂亮的。切中农村那种虚假的人情世故等等。
主旋律,不过还挺有生活气息的
演的、拍的、改的,都太末流了。
渣制作的典型啊。。。这么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可惜了。。。
模糊失焦的画面,在并不清楚的背景交代中,染上一层强烈的超现实感。内核真诚的故事,就像一列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带我重回儿时记忆。
难看。
广电的一把好刀···
农村的破事
女村长人物形象塑造饱满,电影风格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