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安

剧情片其它2021

主演:汤姆·希林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梅雷特·贝克尔  米夏埃尔·维滕博恩  安妮·贝南特  Thomas Dehler  Petra Kalkutschke  Elmar Gutmann  Aljoscha Stadelmann  Eva Medusa Gühne  Luise Aschenbrenner  

导演:多米尼克·格拉夫

 剧照

法比安 剧照 NO.1法比安 剧照 NO.2法比安 剧照 NO.3法比安 剧照 NO.4法比安 剧照 NO.5法比安 剧照 NO.6法比安 剧照 NO.13法比安 剧照 NO.14法比安 剧照 NO.15法比安 剧照 NO.16法比安 剧照 NO.17法比安 剧照 NO.18法比安 剧照 NO.19法比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0

详细剧情

  1931年的柏林。一个介于分租房和黑社会之间的环境,妓院是艺术家的工作室,纳粹在街上大肆辱骂,巴贝尔斯堡则梦想着制作"心理电影"。生活在澎湃,社会在发酵,在腐蚀。只要还有工作,拥有德国研究博士学位的雅各布·法比安白天写广告文案,晚上就和斯蒂芬·拉布德一起频繁出入城市中比较荒诞的场所。他的朋友-后来承认自己"在生活和职业的课题上"失败了-在谈到共产主义和性的时候,是个有进取心的人,而法比安却依然清醒而疏离。他等待着"体面的胜利",却没有真正相信它。他对柯内莉亚的爱是唯一让他质疑自己讽刺宿命论的东西。她成了他崩溃生活中的一缕希望。尽管与今天这个被人诟病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要让埃里希·凯斯特纳深沉悲凉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走出阴暗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挑战。多米尼克·格拉夫出色地驾驭了这一挑战。他的风格是微妙的尖锐,冷血的轻快,却又安静忧郁。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缓慢转动的迪斯科球,讲述了性行为和空冰箱之间的联系,以及幸福梦想的瓦解。

 长篇影评

 1 ) 伟大的欧洲电影传统,至今未死

《法比安》,我不时想起特吕弗和费里尼,尽管这是一部公映于2021年的彩色电影。

这并不是因为它采用现在的电影已经摒弃的4:3画幅,也不是因为电影里时不时插入的1931年的柏林实况。《法比安》承袭欧洲电影大师的传统,是因为它那种弱故事性的散漫的气质。

《法比安》不是完全没有故事,它讲述一个年轻人一场纯真而无望的爱情。然而电影并没有刻意去讲这个故事,也并没有刻意去让这个故事变得多么抓马热血,它只是缓缓地在描述一个人的生存状态。

画面里的法比安,年轻而敏感,表面纤弱内心却有他的桀骜不驯。面容沉静的他,不停地在点烟抽烟,透露着内心里无时无刻不在的焦虑。

1931年的柏林山雨欲来,一切都在变得疯狂。贫穷的法比安孑然一身漂在柏林,原本有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糊口,偏偏因为散漫不入流而遭到解雇,从此跌进赤贫的深渊。

醉心于写作的他,内心大概将这样的境遇看做获得人生体验的难觅机会,从此扎进社会的边缘。他带着一种冷漠和游离漂在柏林的酒吧和妓院,接触的是异装癖和皮条客。世界的阴暗丑恶展现在他的眼前,也正呼应着他内心里的那种阴暗和自毁的不行动主义倾向。

然后还好世界还有美好的东西,那就是爱情。当纯洁美丽的科妮莉亚出现在法比安的生活,二人堕入情网,电影突然在光怪陆离中透出一丝甜蜜温暖的光,让你几乎要相信了爱情的幻象。

然而爱情,在现实面前终究是脆弱的,毕竟是个幻象。

如果科妮莉亚代表爱情的幻象,那么法比安的朋友拉布德,则代表彻头彻尾的空虚和绝望。这位拥有激进政治理想和文艺追求的富家子,活脱就是自由主义理想和知性的化身,而在1931年的柏林,面对社会和政治的快速纳粹化,拉布德的命运,只能是毁灭。

(到最后就会明白,这个镜头其实就是个隐喻)

尽管是拉布德自己扣下对着自己的那把枪的扳机,但杀死他的,其实是他身处的那个时代。

年轻的法比安就这样游荡在没有目标的人生轨迹上,经历着这一重重情感上的起伏:来自爱情的欣喜和痛楚,来自友情的欢愉和悲愤,还有来自亲情的温暖和冷漠。当他终于放下,准备重新投入爱情的怀抱,等待他的却还是无情的命运。

电影的结尾处,阳光灿烂,却透着无比的悲凉。这里作者回到那个关于毁灭的母题,也透着对青春极度的悲观视角。

这种悲观,也许是来自那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不少影评都在强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魏玛共和国的末期,已经德国纳粹的兴起,仿佛法比安的悲剧是时代所致,而原著小说就是一部控诉时代的背景。

这样的理解其实大大降低了作品的价值。抽离时代背景,每个社会都会有法比安、科妮莉亚和拉布德这样的年轻人。即使是并不持有极端悲观世界观的观众,在他们身上也能找到共鸣之感。谁的青春又不折腾呢?谁年轻时又不会对世界的既有秩序有过反叛和疏离呢?谁有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甜蜜,又为爱情所伤呢?

青春的迷离和游荡,什么时代都一样。

《法比安》唤起普通人的共情,正是因为它着力于以一种散文式的笔调,刻画人物内心的际遇。而这种笔调又张弛有度,有时喷涌,有时细腻,不仅呼应人物的心灵体验,也为观众留下了共情的空间 —— 这有点像费里尼《浪荡子》和特吕弗《祖与占》那样的电影,一切是关于人物生存的状态,而不是关于人物生存状态中的事件。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从一部2021年的德国电影里找到一种安慰:伟大的欧洲电影传统并没有死,它活的挺好。

 2 ) 达成了一些汤姆希林必会受伤的德剧世界

又名:每一对二战兄弟都会有一个魏玛平行世界AU,但汤姆希林无论如何都活不到片尾🌹 很会写独白的德人+契诃夫式的角色+新浪潮的混合风味,还有点默片时代冷冷的诙谐。魏玛德国时期的柏林是一团等人收拾的乱麻,可是男孩女孩老人们还是带着无可救药的善良加一点臭毛病在这里生活着。男女主的甜像路边草丛里带籽的野果,在这座城市的混沌中像唯二的人类始祖一样各自相伴。 法比安的朋友是一条明线,他早早地经历了得意和失意,最后留下这样的话:“死亡是必然,活着才是偶然。”法比安在偶然的情况下迎来了他的结局,对于一个结构精巧的故事来讲几乎是天理难容。他像一只喜欢在墙头行走的猫,天生有优柔寡断作足垫,走过碎石断瓦而毫发无损。他本能的柔和总是能抵消他的锋芒,即使往罪恶的方向走了相当一段距离也总会迷途知返。时间悄悄地流逝,他从没有站上过时代的潮头,从没体验过从浪尖跌下的绝望,却也不知道脚底的哪个漩涡会把自己吞掉。大厦将倾的魏玛德国,法比安和他的朋友们却在善良或懦弱中被死亡先于罪恶选中,巴比伦柏林中的人们在罪恶中浸泡得苍白。

 3 ) 幻灭

该片的叙事方法较为高级,通过二战前德国魏玛共和国一个年轻人的日常,展现了那个时期德国的人文风俗、世态炎凉。文学青年法比安的人生最后一段时间与这个国家一起幻灭,故事发生时,主人公寻找着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有着美满的回忆,但是最后,他的工作因为动荡的社会丢弃了,他的爱人被权贵阶级拉去拍电影了,他的朋友因为论文辅导的教授受到政治分子的威胁,而没有通过,最后自杀了,他自己最后在准备奔向幸福时,因救人而溺死了。一切好像看上去都是个人的遭遇,其实是和整个社会即将动荡而崩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影片的服装、道具、场景艺术设计风格鲜明,描述出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各种风貌。影片还穿插了大量的黑白纪录片影像,来证实这个社会背景的真实性,同时穿插了一些广播背景声、标语,战争的阴影已经在周围出现,一队又一队的士兵走过,秘密警察在搜捕人员,显示出开始动荡的德国社会。

 4 ) Cornelia Battenberg

“Lieber Freund - ist es nicht besser, ich gehe zu früh als zu spät? Eben stand ich neben Dir am Sofa. Du schliefst, und Du schläfst auch jetzt, während ich Dir schreibe. Ich bliebe gern, aber stell Dir vor, ich bliebe! Ein paar Wochen noch, und Du wärst recht unglücklich. Solange Du allein warst, und es mich noch nicht gab, konnte Dir nichts geschehen. Es wird jetzt Wieder werden, wie es vorher war. Bist Du sehr traurig? Fünfzig Jahre ist er alt, der Andere, und er sieht aus wie ein zu gut angezogener Ringkämpfer im Ruhestand. Mir ist, lieber Freund, als hätte ich mich an die Anatomie verkauft. Wenn ich jetzt noch einmal in Dein Zimmer komme und Dich wecke? Nein, ich lass Dich schlafen. Ich werde nicht zugrunde gehen. Ich werde mir von nun an in der strahlenden Welt einbilden, der Arzt untersucht mich. Der Andere will sich immer gern mit mir beschäftigen, anatomisch und tpsychologisch, es muß sein. Man kommt nur aus dem Dreck heraus, wenn man sich dreckig macht. Und wir wollen doch heraus! Ich schreibe: Wir. Verstehst Du mich? Ich gehe jetzt von Dir fort, um mit Dir zusammen zu bleiben. Wirst Du mich lieb behalten? Wirst Du mich noch anschauen wollen und umarmen können, trotz dem Anderen? Sonntag nachmittag werde ich, von vier Uhr ab, im Café Spalteholz auf Dich warten. Was soll aus mir werden, wenn Du nicht kommst?”

 5 ) 不合时宜的人

电影看完了很久都还是很恍惚。

可能是被电影拽住混进了魏玛苟延残喘的那一年,以至于三个小时看完后回到现实世界觉得他妈的自己就是不合时宜的人(和片名重叠了)。强烈建议用平板看,4:3的画幅真有种被吸进去穿越的魔力。

重逢不了的恋人,无法出版的自传,被玩笑扼杀的学术以及在礼崩乐坏的世界保持的那点体面,这一切能留下的痕迹如同灰烬。一个乱世的文学博士在时代的荒芜和青春的颓靡里显得更是可笑了些,它的折现能力甚至还没有在街边帮有钱人开车门赚的小费来的高。

更可悲的是主角法比安偏偏是个道德主义者,失业了还是要帮助流浪汉,还是要给爱人科内利亚买裙子,还是要给母亲偷偷塞钱。这个世界还能保持体面吗?尽量吧。虽然不会游泳,但是也要劝自己学会游泳。虽然不会游泳,但不会阻拦科内利亚的事业。离开她是为了和她在一起。虽然不会游泳,但救人的时候嘴里的烟不能掉。尽管最后那个本以为溺水的小孩屁事没有上了岸,而他却永远没能赴那个约。

然而,当你再度用目光触及生活时,请不必询问,因为你的双眼已经干枯黯淡,为了真实,尊荣,和洁净灵魂的灭亡。 写了很久的散文被烧为灰烬,与你赴约的科内利亚仍然每天下午三点痴痴在咖啡店等着。谁都知道第二年纳粹上台。谁都知道world war II(不知道为啥打中文过不了审)一触即发。可谁也不知道科内利亚每天独自喝了多久咖啡,又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再也无法单独去赴约。

要是主角法比安真如他好友所说的活下去,当个作家,写写过去发生的一切的话,也许又是另一版《昨日的世界》了吧。

 6 ) 1931-2022 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

一年半过去了。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仍旧是心目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被其他电影所超越的一部作品。

“雅克布-法比安,今年32岁,职业不定,目前从事广告行业,现居沙佩尔大街十七号……您还需要知道一点儿什么吗?“

世界上下颠倒,道德的标准已然失效,各种权利之间斗得你死我活。在这种混沌中,法比安,这位道德家,他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那里研究着生活。随着法比安的倒下,30年代也悄然而来。“道德家并不是要为他的时代举起一面镜子,而是举起一面放大镜。”

Erich Kästner在他的书《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中指出,今天,人们对“法比安“的理解会比当时少,因为它绝不是一本”不道德“的书,而是一本绝对道德的书。在第三帝国,品味和判断的标杆被国家化了,它们以各种短语的形式被体现与传递,随后又被数以万计的民众所吞噬咀嚼。这样一个事实直到今日都在腐蚀着广大群众的判断。时至今日,即使这些判断标准能够随时代再生,变成一些新的、更准确的判断标准,然而新的判断也仍在被古老教条疯狂地渗透着。这些标准化的判断准绳就像大规模接种疫苗一般被植入人群中。这样的过程仍旧与从前没有什么不同。许多人仍然不知道,并且也不可能再知道,一个人可以,并且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然而即使他们开始努力这样做,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开始。

巨大的失业率,继经济萧条之后的精神萧条,遍地吸毒成瘾……这些都是危机风暴来临的信号。在暴风雨之前,毛骨悚然的平静也没有缺席——心的惰性就像是流行性的麻痹。它驱使一些人面对风暴显得如此沉默,而这些人即将会被洪流推到一旁。

电影借魏玛世代控诉当下社会,90年过去,人性和疯狂依旧。法比安消失在河水中,哪怕是带着对这混乱世界冷眼旁观的冷酷,然而他跟随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奋不顾身地去想要救那个在自己想象中落入深潭的小孩。他忘记自己的弱点,就这样安静地被水流吞噬,所有的挣扎和言语都化为两声气泡,犹如勃鲁盖尔画中的伊卡洛斯般的坠落—— 世界仍然不痛不痒,死去的只是个人的死亡。就连后世的观众都要在下一秒平静的水面拼命寻找他的痕迹。法比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短评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惊喜万分。完全想不到时代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电影也能拍得如此有现代感和活力。用最直接的手持摄影呈现扑面而来的现实感,营造出角色生活的种种细节,仿佛触手可及。开场以长镜头瞬间完成年代的切换迅速入戏,叙事剪辑很飞很炫,直至女主角出场随即进入正轨、渐入佳境,并逐渐叠加更多的温情。三小时篇幅描绘1931年山雨欲来前的柏林市井生活,也渐而塑造男主角的真诚、纯粹、可爱与坚守。友情、亲情、爱情每条线索都有动人的时刻,直击心灵:为好友的生命名节奔走呼号怒斥学术不正、和母亲无意间互换钞票饱含关爱、与恋人轰轰烈烈相爱&心心相印分离。上司、鸭店老鸨等配角也同样个性十足令人难忘。旁白有恰到好处的幽默和画龙点睛的妙评。散场时就像看完《横道世之介》一样,内心泛起满满的温暖和感动。我爱这部电影。

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永不回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德语区仿佛每年都会有部考验人耐心的”三小时”出现,只要打开,似乎不会后悔- -因为很难不被其中别致的气质所沉醉吸引,投入并不短的时间去进入这些故事。这部电影接过了它们的位置,也注定是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启程。独特的时代背景赋予其意义- -萧条之后,劫难之前,世界仿佛在变得越发疯狂;然而却依然抓住激情,于动荡中纵情,麻木、忘记还有燃烧。风格上的明晰也同样是更振奋的加成,这或许是“2021年也可以这样过去了”的昭示。

6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入耳前曲高和寡,入耳后流连忘返。模糊现实,倒转舞台,破碎撕裂的影像素材与蔓延翻滚的人物关系合奏出一场摇滚交响,如激流金属与无规律民谣的碰撞。时代坍缩为可供自由出入的交错隧道,人物不再委身于此,而是时刻寻找着破壁而出的可能,以抵达那些不以时空为转移的终极命题,关于爱情、理想以及死亡。

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4.5 现代派文学叙事的影像化,无疑是新奇又成功的:不是就应该用上各种手持、闪前、跳切、噪音,广播、报纸、海报、archive footage,才能描绘出一个肉欲横流、道德沦丧、萎靡不振、疯狂右倾的魏玛时代吗?但这事儿直到2021年才被完成,也是挺吊诡的。与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异曲同工,相比剧场的、室内的、为“电视”拍摄的法斯宾德,多米尼克·格拉夫实在是另一个极端。

1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该死的人活着,该活的人死了,相爱的人无法赴约,重逢的人背道而驰。无数的闪前里是走向毁灭的预言。学术毁于玩笑,尸体成为恶劣的“艺术”,他们是不合时宜的人,或者说这是一个不适合“人”的时代。

14分钟前
  • 猫饭
  • 推荐

《法比安》就像是克拉考尔社会学著作的电影版本,混乱的熵增导向疯狂的张力,事件变为即将到来之物。导演通过介于历史先锋主义以及Dogma95的主观视角祛除了有失真实的史诗光环,还原为一种正在经历的激进“此在”。《法》不是政治史,而是精神史,在高度分裂的影像碎片之中,影片的开场却以一个历史时间的长镜头宣告了巴赞摄影现实主义的终结,又在动线上与结尾的“下降”相对——作为对幻觉机制的进入和退出,法比安这个与费边社同名的卡夫卡式角色在写作一本小说,也在进行本雅明式的闲逛与收集,然而时常出现的画外音却是自由意志不可能性的明示,它是历史的catastrophe,以男性或女性的声音现身,或以黑白的拾得影像出现,这样作为“当下”附属物的自由意志变得不可能,而是衰减为纯粹的具身体验。

15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柏林的三十年代,不会游泳的法比安,等待他的爱人,焚书燃起的烈火。

18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推荐

一个九十年前(1931年)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时代之浮世绘,传统的外表(4:3的画幅、古典的色彩光影,老式的布景、服道、歌曲舞蹈等)却与极现代感的电影表现手法、技艺奇异、令人炫目地结合了起来!做专业的同行们可以仔细看看。由于时间和历史的距离,虽然使我们不太能共鸣主角在乱世中的苦恼与挣扎,艺术上的新意还是值得体味。

1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第一次看露天电影,从弗里西里德大街步行至博物馆岛,不远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晚霞。露天电影场地被各式古老建筑物包裹着,这种时刻我内心的感受往往非常迟钝,我确信这段经历在不久后的将来回忆起来一定带有一幸福感,在当下这种美好静谧的感觉简直不真实得让人觉得这是一场梦,不真实到我的感受不由自主地抽离出去。荧幕上和荧幕下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柏林,不同世界里的柏林。沉醉在这夜里,结局让人意难平。

24分钟前
  • march8oon
  • 力荐

看不进去🙈🙈

26分钟前
  • Vivian
  • 很差

小张21岁。两个孩子,现在在湘潭跑快车。他在中专毕业后和自己的同学结婚。在昆山当了两年厂工觉得太辛苦……小王24岁。郑州某房屋中介二级销售。高中毕业考上民办大专但家里掏不起学费。打工辗转多地来到省城。小李29岁。成都某酒吧驻唱。本科声乐专业毕业。年少无知被骗,曾参加某歌唱类节目第二轮被淘汰。小刘32岁。上海某著名带货大咖公司创意总监。211硕士研究生。4k一月的合租间最近再考虑换。小赵39。东北人北漂多年,在百子湾开了家小酒吧,因为疫情维持不下。还好在成都买过房,目前考虑转型为沈阳烧烤。老黑45。广东人。因赌博千万身家耗尽,现在澳门做“保安”。老白50。那年夏天跑到柏林作为访问学者至今。

3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回望三十年代的德国,沉重、压抑、欲望丛生,失业者越来越多,社会逐渐失序,恰似影片前半段的影像风格,幽暗、凌厉、快速、模糊,镜头碎片像发光的刀片,撕裂并重构时间,抒发一种历史的真实。随着剧情发展,叙事趋于稳定,影像也仿佛找到秩序,故事却没有明朗,亦像那时人们呼唤来的纳粹新秩序,绞杀个人价值,收缴自由,走向极端,有良知的理想主义者溺亡。电影里,是每个人注定无法实现自我的时代。它如同现在。我们经历相似的境况,历史仿佛进入循环。但历史不会真的循环,当下仍处于十字路口,只要每个人走出正确一步,还有改变的可能,这也是这部电影如此让人共情并心有戚戚然的原因。我们自己或许不是理想主义者,但我们应该尽力保护理想,目的不只是为了救一个人,而是在救自己的良知,并为社会保住底线。

36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总是恍惚以为看到了詹一美……

38分钟前
  • Alain
  • 还行

“活着只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

42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用七十年代的技法,讲三十年代的故事,一个人游荡的意识,旋转在已知是悲剧的历史。于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流而上,直至回到过去的彼岸。

44分钟前
  • 良卓月
  • 推荐

前半小时就已经倾泻而出,通过视听去还愿那个特殊年代的德国面孔与光影,剩下两个半小时转向更传统的叙事就变得平庸不少,仍然偶有灵光,但更多只是前半小时的残存。

4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柏林2021】《法比安》虽然讲得是1931年的柏林,但故事却与当下颇有共鸣,即在疯狂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清醒,这一点和《间谍之妻》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样的矛盾孕育悲剧,而在悲剧里,唯有心中所爱能慰藉灵魂。

51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7/10 豆瓣简介里写的东西都没有看出来。我很敬佩导演的努力,但他也许更擅长拍TV,大银幕观众的体验他没有完全抓住,并不是镜头剪辑很乱很碎就体现了慌乱动荡。(关于手持镜头这事,我们得好好谈谈

53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10.0 #2021IKSV# 情绪的力量明显强过广播里面呓语一般的政治背景,前者甚至强到攫取后者为它所用,暴力地在力场的交界处形成偏折。情绪的共振在跳接中完成,记忆、现实和令人惧怕的预言以图像的形式交替出现;背景的渲染则是通过多重的材质和底片:对同一个事件用不同的材质来表现,本质是对事件的多重讲述,是重复。所以,《法比安》在此意义上构建了自由的时间和停滞的时间,而活力则在情绪的缝隙和流动与停滞的缝隙中迸发出来。爱是松弛的,它可以表现为骑自行车回家绕的远路,也可以表现为眼泪掉进咖啡杯的那小于一秒钟。

55分钟前
  • WinnegensFake
  • 力荐

3.5 最直接的观后感是又重新点开了名为《巴比伦柏林》的文件夹

56分钟前
  • 猫日那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