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情片大陆1958

主演:孙道临  袁霞  王心刚  陆丽珠  黄宛苏  霍德集  李力  里坡  白钢  刘江  陆立之  曲云  王骏  王孝忠  吴凡  邢吉田  颜碧君  张帆  张亨利  张怀志  张璋  孟庆芳  刘秉章  朱毅之  

导演:王苹

 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1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2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3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4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5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6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13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14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15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16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17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18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19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0

详细剧情

  1938年,我地下党组织在上海的电台被敌人破坏后,延安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孙道临)来到上海,白天他是一名商人,晚上则躲在阁楼间收发电报,为了进一步做好保密工作,党组织同时安排纱厂女工何兰芬(袁霞)与他假扮成夫妻。两人在工作中产生真情,结为真夫妻。
  日军通过一系列手段发现 了阁楼间的电台,李侠被捕,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始终守口如瓶,致使日军以为他仅是为商业电台工作,将他释放。日军投降后,李侠夫妇又同国民党展开了斗争。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电台被国民党发现,李侠接到到紧急撤退的通知,但此时,他又收到两份极为重要的情报。

 长篇影评

 1 ) 永不消逝

电影序幕是黑白的,非常老旧的开场,几个制作人的名字哐哐打在银幕上。开场是两位红军的对话,就是你能想到的80年代的大字报上面的场景,交代了故事背景,直到主人公出场。其实电影的情节十分简单,就是爱国的共产党潜伏在地下,冒着生命危险接受电台的事情,女主人公一开始是不愿意做这个工作的,从抗拒到从容,简单的抗战片中穿插着两人的情感线。

总体来说,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非常好,无论是电影的质感还是情节,因为最近在看戴锦华教授的电影鉴赏课,所以深有体会,虽然是教科书式的电影,但不得不说,让我享受其中,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电影还是舞剧,都值得一看。

(还是不会写影评)

 2 ) 孙道临的声音好听!

看过几遍,每次迷孙道临的声音。孙道临在我看来,是那个年代最帅演技最好的男演员。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我国谍战电影的鼻祖!记得他饰演的角色被捕之前还一直在发报,内容是“永别了,战友们!”,记得“早春二月”也是孙道临演的。

里面的反面角色是王心刚饰演的,长得一副英雄形象,却演了里面的特务,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与后来王心刚老师饰演很多英雄形象判若两人。

永不消逝的电波,聚齐了两大当时中国最好最帅的男演员!故事情节紧张,值得推荐!

 3 ) 剧评

  1939年 ,是抗日的最艰难的时期 ,共产党中央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 ,派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与党员女工何兰芬假扮夫妻开展工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侠不幸被日军逮捕。不久日军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派员,将他释放出来。出狱后,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也误认如此,想拉李侠下水,为国民党工作。李侠深入虎穴,巧取敌人情报,并将敌人的谈判内幕在报上揭露出来。临近解放,敌人疯狂搜捕地下电台,李侠奉命转移。恰在此时,两个紧急的重要情报必须要发出去。李侠承担了任务。他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让妻子带儿子先行转移。当他发完电报,已被敌人包围。他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不久,李侠被国民党杀害,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永世长存。

  

 4 ) 李白和李侠

这部影片在我无法打分。若说艺术成就本不足一提,若说思想水平又是那样的充满意识形态。这本是属于时代的影片。离开了那个时代,意义便近乎为零。
但在我,这是属于记忆的影片。属于记忆,便不再执着于臧否。只是想说说记忆,和那个时代里的人们。

1. 老虎灶,龙华烈士陵园

这部影片,在父母一代是影响深刻的。谁不知道那句“同志们,永别了”。谁不知道世上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但在我,80后,这部影片得以存在于记忆中,却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老虎灶。片中有个场景,是把小纸条塞在热水瓶盖上传递情报。过去在上海能够打热水的公共场所,叫做“老虎灶”。这个片子取景的老虎灶,便是外婆住的地方。老妈很早就告诉我,永不消失的电波那个老虎灶就是那里拍的。

等我有记忆起,那老虎灶早就不见了。但我却隐约记住了这个电影的名字。

时隔很久以后,小学组织去龙华烈士陵园春游,校长说这里长眠着很多著名的革命烈士。譬如……李白烈士。

全场轰然,因为大家只知道唐朝有个李白,如何会有人也叫李白?而且成了革命烈士。紧接着又说有“邹韬奋”,识字不全的我等只觉得“韬奋”二字实在使人联想丰富。于是有几个已经笑倒。

校长大怒,斥责小P孩们不严肃,在烈士陵园喧闹,我们忍着笑,听校长继续说,李白烈士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

哦,自此,我知道了李白的名字。又一次记起了这个电影的名字。

2. 孙道临

90年代中晚期上海正流行着“爱国主义教育”,暑假便有革命老片的重播,还有几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片颠来倒去。

其中就有李白烈士故居的宣传片,配合的画面正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发报员戴着耳机,双目炯炯的望向前方。之前不是没看过革命老片,一个个要么灰头土脸的搞地道战,地雷战,要么是高大全的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可是这个发报员却与众不同——

温和从容。

于是我决定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其实也说不上有什么很大感想,只是确定了孙道临的确气质出众。哪怕演革命烈士,依然掩不去骨子里的文气。

之后,孙道临先生有出书《走进阳光》,其中回顾了拍摄此片的经历。他自己倒是不太满意的,因为前期的李侠太过油滑,仿佛为了装而装,但后期自己调整了之类。我倒不以为然,只觉得那个从延安到上海的李先生,草帽白衫,清朗微笑,十分美好。

出书时孙老年届80,后逝世于2007年年末。

对于这样一位半生经受着文革的优秀演员,一生如此,不得不说我感到可惜。后来我回顾了他大部分作品。依然觉得他是真正充满着民国知识分子气息的演员。

3. 李白烈士

以后,我爱屋及乌,开始对故事原型发生了兴趣。(也是我今天依然如是的考据癖起始)。

据说,江青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甚至想要把它改编为样板戏,但是实在表现方式太难,(一个发报员你不能老让他手舞足蹈的唱京剧),稿子都已经草拟了,效果不佳,于是作罢。

邓颖超在看了这电影后特地点名要照顾故事原型的家属。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烈士,生于1910年,湖南人,电影以他的事迹为主,穿插另外两名在上海白区的秘密发报员的事迹。(这二位同志,一位秦鸿钧也被捕牺牲了,另一位巧妙的利用了墙纸的拼花图案而藏过了发报机,得以幸存。)

李白烈士,出身贫苦,参加红军,走过长征,文化基础薄弱,但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优秀的发报员,抗战时期被派往上海工作,和工厂女工裘慧英结为假夫妻,日久生情,结为伉俪,生有一子,两度被捕,前一次经营救出狱,后一次没有活着出来,被杀于上海解放前20天,终年39。上海解放后,寻出烈士牺牲地,敛尸重埋于龙华。现墓存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我知道现今有很多国军粉。但我还是想说,48年到解放这一段,屠杀共产分子的历史也的确是丧心病狂的。许多年前我在比利时的二手书店买了一本《Life》当年驻华记者的上海街拍,到处的白色恐怖,到处的人头和尸首,枪决,我可以说,在那样的时代里,也难怪人们要对某党失望了。

又想起初中的一个傍晚,我在四川北路乱走,忽然天色就糟糕起来,紧接着就下雨了。我鬼使神差的和同学不知怎么就走到了天鹅宾馆附近的一条弄堂,看到了暗夜里的几个字“李白烈士故居”。

我们于是就在那个雨夜参观了李白烈士的故居。我至今还在奇怪那个夜里,怎么这个故居还是开放的。黑幕里亮着橘黄色昏暗的灯光的老宅子。参观者也不止我们两个,还有一对中年夫妻。管事的大叔让我们在本子上签下名字。就让我们上楼了。

三层的日式民居,电报室在最上的一层。楼梯窄而陡。二楼墙上全是李白烈士的照片。其实他本人的照片也实在不多,多是为了表现历史背景的照片。最后几张便是在浦东重敛尸体的档案照,虽说已无生命,还能看出累累伤痕。实在是……

历史上,李白在第一次被捕前一刻连发了五个”再见“,这就是”同志们永别了“的来源。

因为电影,李白烈士也被人熟知了,不独他,也是整个地下的情报系统。

而他的家属在文革时也保全了。大概也可说是“不幸之大幸”吧。


4. 理想主义

我一直有想说这几句话。我固然讨厌意识形态剥夺个人自由,但又承认在那个时代,中国是必须需要一个radical party来解放思想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解放这个词,但解放就是解放。

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妇女平等首先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就连识字这个基本的文化素养,也不可能普及到那个程度。那个时代的很多GCD人,是理想主义者。

那个时代。

我已经很久不看国共党史了,民国时期的斑斑血泪,本也很多,又何谈之后。

很多事情终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也已经看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终结果已如毛所云“产生新的特权阶级“,但一味追求阶级斗争又是什么结果我们也早已看到。

这部电影也随同那些记忆已属于我的历史。

最终,我可能还只愿想起那个炎热的下午电视上忽然出现的一个面部特写。

能有理想主义的人,还是真好。不管以后是什么,总比那些一生只为名利浮云的人,强得多。

 5 ) 真正的间谍过家家,一个是小家一个是大家

以前很不喜欢“党的喉舌”这类说法,太露骨。渐渐才知道本应如此,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延安宝塔送别,那振奋的精神气,超越时空。 姚对李侠所发电波的形容:这般点划清楚,犹如一汪清水。一汪清水,李侠正是如此,温润坚毅。

不能满分的是:第一次出狱的过程过于简略,显得敌人太儿戏——长得这么正派,严刑拷打也不招,还不受金钱诱惑——除了共党还有谁?其实是几个月的多方营救,动用的关系层级直逼汪精卫。

查阅资料治:李白一干烈士被害后20日,上海解放,现葬于龙华烈士陵园。据悉李克农/陈毅本准备推举李白出任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长,如此北邮将少一个雕像,多几句签语,可惜没如果。

地下工作者千千万,更多还是无名英雄,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谨录《无名英雄纪念碑铭》 : 夫天下有大勇者,智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所怀者何?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

铭曰:呜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兮精魄,安兮英灵。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声?河山即名!

人有所忘,史有所轻。一统可期,民族将兴,肃之嘉石,沐手勒铭。噫我子孙,代代永旌。

《永不消逝的电波》,值得做全国所有邮电大类高校的开学第一课。

 6 ) 打开几代人共同记忆的彩色钥匙

前段时间收看北京电影节相关影讯时,一众演员在首映礼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重制版的热烈反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当知道电影会在国庆期间上映后,我便很快决定要走进影院重温这部著名的老电影。前两天电话父母闲聊,他们问起国庆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安排,我便捎带提了一嘴,说准备去看这部电影的点映。没曾想话音刚落,就得到二老激动的反馈,表示自己早在小学时期,就看过这部电影不下三遍,可以说是他们珍贵的电影启蒙。于是我大手一挥,为二老也买了当地的点映票,希望4K彩色修复可以高度还原他们的观影记忆。

二老的热烈反应,以及入座时周遭那些长辈们的观影热情,都让人直观感受到了这部经典电影在上一辈之间的高认知度。但影厅内也不乏年轻人到场,上一辈为下一代讲解着当年的观影体验,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下一代则为上一辈解释着精良视觉效果背后的电影修复技术。对于习惯了观看彩色影像的年轻人来说,经过了彩色修复的老电影少了一道视觉的门槛,接受度明显更高了。

彩色修复技术带来的直观体验,就是色彩渲染了人物的情绪,使红色经典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的同时,加深了情节的张力 。人物本身的身份以及ta塑造的个性,和ta的着装是匹配的,当角色们的服饰和妆面被重新染上了颜色,重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尚潮流,很直观地感受到那些依稀留存在记忆里的戏“活”了。同样是女性角色,可以清晰看到何兰芬和柳尼娜这两个身份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仅仅在旗袍面料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她们的立场。何兰芬在李侠太太时期的服饰色彩,也会比纱厂时期更为明亮一些。

那个时代的电影总是会有很多的脸部特写镜头,喜欢用演员的面部表情去强调情节的情绪基调。当演员们的面部色彩被还原,人物形象自然就变得更为立体。孙道临所饰演的李侠在面对不同角色时流露不同的气质,当他面对何兰芬时,他会自然体现出自己的军人面貌;当面对逼供时,他则会将真面目进行隐藏,眼神讳莫如深,多少让人猜不透;而当他的面部色彩被重新渲染后,颦蹙间的情绪张力也更为生动。当年观看电影时,看到李侠夜夜躲在楼上发送电报,只觉得气氛稍显紧张。在面部上色后,透过清晰的大荧幕,终于看到了李侠忙碌在电台前时额头上了粒粒豆大的汗珠,仅这一处细节,就能读到人物从事地下工作的紧张感和辛劳程度。

除了角色以外,观影结束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本用来传递情报的《红楼梦》。在重制版中,它被染上了蓝色,更有线装书的样子。这样一本看似普通的小书,也需要修复人员进行复杂的考证过程。《红楼梦》在当时有蓝色封面、黄色封面两种版本,为了避免和人物服装撞色的,最终选了蓝色封面,而这只是影片修复的一个角落。

相较于其他的红色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多了一丝烟火气,李侠与何兰芬这对革命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李侠与延安战友的异地友情,这些流露于日常的情绪呈现比恢弘的场面更能引起共情。这部曾经家喻户晓,留存在几代国人回忆中的黑白经典故事片,如今经典重制,为过去的影像画上那一抹色彩,不同时代电影人理想主义的汇流,最终也凝聚成了一部全新的红色经典。

 短评

记得当时和同学说,这辣椒水、老虎凳不用上刑,往眼前一摆,我就全招了。真是敬佩当年的共产党人

6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我是看了刘涛和胡歌演的片段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感激那个时代的前辈们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所有

8分钟前
  • lucking star
  • 推荐

看了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的,正如胡歌所说,烈士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一直潜伏在黑暗里,但恰恰是这根火柴,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向所有为国牺牲的先烈致敬!

11分钟前
  • 安妮
  • 推荐

我发现第三代导演有个特点,相比于第二代导演在建国后虚伪的歌功颂德,第三代导演虽说政治宣传色彩也很浓,但是有相当大的现实主义成分在里面。可见,他们对共产党才是真爱啊,哈哈。此片是一部当时难得的谍战片,也是孙道临演员生涯中一部为历史所铭记的电影。王苹导演的仍旧很细腻,相比于某些导演流水账式的叙事,脸谱化的叙事,王苹镜头下的人物是有层次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十分难得。李侠与兰芳建立革命友谊之后,又升华。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家三口,生活于市井之中,但却暗流涌动,时刻有着危机的降临。李侠牺牲了,可他的电台之音永垂不朽,为新中国的建立添砖加瓦。

14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小时候看过若干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李侠那句“好好生活”。

16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孙道临-李侠,密码专家。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延安颂

20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57年在李克农一手推动下拍摄的。既颂扬了烈士又严守组织的秘密,保守了很多情节。

22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帅惨了

26分钟前
  • Erizalebeth
  • 力荐

李白同志,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31分钟前
  • 如也
  • 推荐

有些许闪光点,不过人物塑造脸谱化,整体太“样板戏”了,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上色修复。

33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2024.10.4 修复版点映场。老电影不愧是老电影,一句多余废话、一个注水镜头都没有,吊打市面上某些注水电影电视剧。孙道临堪称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的梦中情人,哪怕时隔多年,他身着长袍出场依然能让身边的中老年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小鲜肉,别说演得不如孙道临,长得也不如孙道临,审美在倒退。

35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滴滴滴,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

37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尽管倾向于认为这次转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借由机会能进行重温,依然是当下如此平淡的院线中的期盼- -《庐山恋》、《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有机会吗?全场都是陪伴中老年观众来看的子女们,大家一言不发看完整片的感觉真好;如同那个完全不出落俗套的结局,都值得珍惜。孙道临和王心刚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饰演“柳尼娜”的陆丽珠;彩色画面下的她那种独特的气质与形象或许更添说服力。翻到演员一段在电影之后的经历倍感唏嘘,也庆幸她度过了那样的浩劫。

3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镜头中有个人在影印毛主席讲话传单的时候,简直就是在表演hip-hop 。哈哈哈哈哈哈

43分钟前
  • 余获获
  • 较差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48分钟前
  • KID
  • 力荐

2021.10.07📍沈阳工人文化宫影城 那个年代不只有理想主义,还有组织给分配的对象。(电影院可真应景啊)

51分钟前
  • MIss_三三三
  • 力荐

1.《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素材由国家安全部一位了解李白生平的人士提供的,经黄钢艺术加工而成,因此影片片头字幕的编剧名字是一个化名。2.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3.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自己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4.有人认为袁霞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王苹认为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适合扮演何兰芬……-百度百科

5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孙道临真俊!貌似潘安……

57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因为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看这部电影。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说的那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真的震撼到我,从头到尾哭的不行。这部老影片黑白的,没有字幕,但是很有感觉。致敬革命先烈

59分钟前
  • noheartx
  • 力荐

斯人已逝

1小时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