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集結號"集結了什麼
一、
在看到開頭四分之一左右的時候,我感到相當不舒服,幾乎要起身離場。
從電影技術上來說,「集結號」戰爭場面的處理,包括鏡頭、道具、特效與演員演出,逼近「搶救大兵瑞恩」(台灣譯作「搶救雷恩大兵」)或是「兄弟連」(台灣譯作「諾曼地大空降」)的製作水平;華人電影能有此技術成就,值得慶賀。但是,影片對於戰爭過程的情節安排,卻有太多不合常理之處。
首先,我不明白,作為奉命阻絕敵軍以掩護大部隊轉進的這支後備軍,怎麼會被派去守一個地勢低漥之處呢?這不明擺著自尋死路嗎?為什麼不去守那座跨過汶河的橋?(可參考「搶救大兵瑞恩」當中最後的守橋之戰)
然後,當戴眼鏡的指導員被初次介紹給其他兄弟時,砲彈突然來襲,瞬間天搖地動。但,所有戰場老兵都知道,如果在開闊地中遭遇砲擊,首先會聽到砲彈破空而來聲音;而單憑這聲音就可以判斷砲彈的落點,判斷當下該躲或是不必理會。不太可能發生類似影片中那種猝不及防的狀況。
接著,國民黨軍第一次的襲擊,表現的是大量步兵密集地、彼此擠來擠去地、如螞蟻般地往敵陣地行進,難道他們不怕被對方一鎗打死十個嗎?這樣的場景安排彷彿是冷兵器時代的方陣,而不像是端著來福槍、具備遠距打擊能力的現代軍隊該有的行為。
而當國民黨軍隊推進到陣地前沿,兩軍開始準備短兵相接之時,國民黨軍的砲兵居然對敵陣地展開砲擊。難道他們不怕誤傷自己人嗎?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這些顯而易見的重大錯誤,暴露出導演對這整個戰爭場面的處理,僅僅是為了以不間斷的感官刺激與煽情元素對觀眾進行無差別轟炸;而對於戰爭的現實本身,並無意以更為認真、周延、深刻的設計來面對之。這對看過「搶救大兵瑞恩」與「兄弟連」這類嚴謹戰爭片的觀眾來說,「集結號」的戰爭場面,毋寧代表華人電影的創作態度在世界範圍內的倒退;這讓我很不舒服。
二、
然而,值得關注的,還不在於華人電影的倒退與否。
隨著影片的推進,可以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導演只關心一件事情,那叫做「榮譽」;開場那些戰爭場景,全都是為了鋪陳最後的授勳立碑而必須安排的舞台背景。也因此,前面所提到的重大錯誤,對導演來說,根本不是重點所在;重點是要確保有足夠的刺激煽情畫面來讓主角充分發揮他的堅毅、勇敢與手足之情,唯有如此,他才能夠獲得最後的「榮譽」。
這讓我想起施明德與紅衫軍。
一年半以前,在施明德領導之下,紅衫軍剛剛發起「一百元倒扁」運動,聲勢頗為浩大;朋友之間不時會相互詢問:「捐了沒?」。但當時我寫了這麼一段看法:
"這類運動的中心思想就只有一個:堅忍不拔地以非暴力的方式扳倒政權。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主義思想。其背後的預設是,扳倒之後,那個想像中的"自由民主"(彌賽亞?)就會降臨。也因為沒有更進一步更高層次的主義思想與路徑圖,肉體的衝撞與犧牲--也就是如同總統府前標兵一般的堅忍不拔,就成為唯一有效的/最終的出路。也無怪乎,一百塊倒扁不斷要抬出施明德當年堅忍不拔的絕食經歷。(別忘了施是軍校出身的)
十幾年前的URM,將民進黨往執政之路大大推進,十幾年後的一百塊倒扁,用的是一樣的方法。而我們一樣看不到主義思想,只看到堅忍不拔。倒扁之後呢?台灣的前景與自我定位在哪裡?送扁上台,到底給了台灣什麼深刻的教訓?反省這段過程可以提煉出什麼樣的智慧?抑或還是一樣想像在倒扁之後會有個彌賽亞自動降臨?(這是不是嬰兒潮世代自烏茲塔克-反越戰-村聲-電腦文明以來,內心深處依附於以美國為主之西方次文化的魯直樂觀主義鏡像?)在堅忍不拔底下,這些都被視而不見。
因此這是思想的貧困。十幾年前如此,十幾年後依然如此。你說,我會不感到深刻的悲哀嗎?"
多年以來,施明德經常強調他不畏強權與死亡威脅、坐牢多年的勇毅形象。整個紅衫軍運動,就在這「一個人的榮譽」的維繫與再發揚之上。至於當下真實的反抗與叛亂,其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也因此,會有一個廣告出身的范可欽來主導運動的操作策略。「一個人的榮譽」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被視覺化、符號化、煽情化,不斷膨脹,然後,終至在今年泡沫化。
但除了堅忍不拔以外,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達德上,出獄後的施明德到底做過些什麼?他有像他的老戰友許信良那樣,提出過具體的發展願景與建設性做法並一以貫之嗎?沒有人認真追問。於是,「一百塊倒扁」最終會成為一場空,會成為某些當初捐了錢的紅衫軍的不堪回首之痛,其實,良有以矣。
「集結號」所呈現出來的,對我來說,正是紅衫軍「一百塊倒扁」的同義反覆。那號角有沒有吹響、有沒有被聽到、有沒有起到實際的效用?根本就不重要(就像戰爭場面是否真實可信,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較於那年在台灣,被視覺化、符號化了的「一個人的榮譽」集結了一億台幣的運動經費,這年在大陸,同樣被視覺化、符號化了的「另一個人的榮譽」,可以集結多少票房成績?
影片首周末的票房就破了七千萬人民幣;朋友之間相互在問:「看了沒?」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甚至播出它的票房消息。各界一片好評聲,許多觀眾也真的感動落淚。這林林總總的現象,彷如去年紅衫軍運動高潮時期的狀態。
從紅衫軍高潮迭起到「集結號」叫好叫座,兩個一前一後相距一年、分屬政治與電影範疇的流行現象,是否不約而同地透露了當前兩岸華人某種共同的集體潛意識?而紅衫軍運動最終泡沫化的殷鑑不遠,那麼,「集結號」現象呢?報紙上說,導演接下來有意拍攝三大戰役(估計是為了配合解放戰爭六十周年),聽此消息,到底該喜,還是該憂?
三、
看完電影之後,我來到北京影協影院樓下的書店逛逛。進門不久就看到架上擺著「兄弟連」當中E連連長溫特斯的回憶錄「親歷兄弟連」,二話不說,買下。
回家隨興翻閱,看到兩處引我深思。其中之一,是溫特斯回憶1945年一月,經歷了慘烈的突出部之役之後,E連隨團轉戰亞爾薩斯,接替受傷慘重的313步兵師。在他們的德軍對手當中,有一位漢斯.馮.盧克中校,驍勇善戰;某次戰役擊敗盟軍之後,他在一教堂內讓部下演奏巴哈的「一切感謝上帝」,聞者無不動容落淚。
46年之後,戰事早已平歇。溫特斯重訪這個教堂,同行的還有當年的對手盧克;在教堂裡,他們又演奏了一次「一切感謝上帝」。
這樣的場景,總是讓我深深感動。曾經殊死鬥爭的兩造,倖存多年之後,在白髮蒼蒼之際攜手回到老戰場,以音樂憑弔彼此。那是對於人生、對於命運的詠歎,也是伸出佈滿皺紋的手掌來,互相平撫彼此的心靈創傷。近十幾年來,隨著各種紀念二戰的活動,不時就會聽說這樣的故事。
人文學者林谷芳,曾經用「諦觀有情」來為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與核心價值落下註腳。跟西方抽象理性思維美學(比方說巴哈的音樂)不同的是,中國人偏向入世的人間性,而林谷芳進一步指出:
「這種人間性有時會偏於現實,因此,為了讓它具備終極關懷的深刻與開闊,中國人乃『以詩心躍入歷史』,在『史的觀照、詩的感嘆』中與歷史有情同其聲息、共其呼吸…人乃連接於歷史與週遭的有情,乃能面對人生,乃能體會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這有情之間的悲憫」(林谷芳,「生命之歌」)
對我來說,戰爭結束後近半個世紀,溫特斯少校與盧克中校在巴哈的音樂中重逢,表達的正是諦聽這「有情之間的悲憫」。在這時空場景當中,「有情」以及其「之間」所引發的悲憫,存在於敵我兩造,存在於生者與死者,存在於過去作為戰場的教堂與當下作為告解之地的教堂;也存在於作為娑婆世界一員的聽眾,以及作為抽象理性超越性思維的巴哈音樂,兩者之間。裡頭的每一人事物,都有它的生命、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它的告白。「識得江流千古意,人間到處有真情」,而做為人的終極關懷,也就在諦聽、觀想、咀嚼這人生一路走來,諸般現實風景所蘊含的真情故事,而以悲憫包容之、化解之。
惟其有如此宏闊的、深遠的、悲憫的胸懷與視野,方能在多年之後,對戰爭所造成的撕裂與破壞,給予一個超越性的撫慰與安置。否則,徘迴在戰場上的幽魂,不管當初是敵是友,又如何能安息,如何不再輪迴為觸發下一場戰爭的怨靈呢?
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樣慎重的態度,當不僅僅是領軍將帥或士卒小兵所要奉行的;即便是後來以文化藝術形式再現戰爭場面與歷史的創作者,也必須謹慎以對的。特別是,後世的創作者或詮釋者有著不同於當初的立場與看法,甚至也可能有不同的資訊與表達工具,
在二十一世紀之初,我們看到美國有「搶救大兵瑞恩」以及「兄弟連」的出現。作為好萊塢大片,兩者都有著大美國主義的意識型態做為基底,但它們所展現的穿透力與感染力,依然令許多不同國籍的觀眾久久不能自已。無疑地,這有賴於影片創作群對於戰爭與歷史過程的宏觀與微觀之處,都保持著敬謹的態度。而這態度,當不只表現在道具、服裝、特效、場景等等訓詁的層次上,還在人物設定、情節、心理變化以及對敵我兩造立場的詮釋上面。
「親歷兄弟連」另一處引我深思的,就是「兄弟連」的故事血肉是建築在大量人物訪談與田野調查的基礎之上,特別是許多基層士官兵的回憶;進而從真實之處,抽取出跨越人性鴻溝的戲劇力量。而國共內戰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除了將領的回憶之外,又有多少士官兵的真實記憶出土了?有多少國共兩方的「溫特斯少校」與「盧克中校」可以在白髮蒼蒼之際,共同攜手在自己的樂聲當中,重新撫摸彼此胸中的塊壘?一起"諦觀有情"?
都說現在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時代,而「集結號」僅僅在技術水平上追上了好萊塢動輒以億計的製作經費,但在觀點與視野上,非但沒有展現超越世界一流戰爭片的企圖心,甚至還倒退。過去幾年來,如此這般技術一流、觀點視野匱乏的所謂大片,所在多矣;這其實是一種大美國意識型態影響下的文化浪費。多少學者專家已經說了,中國的崛起不能建立在美國式的現代化發展與浪費性消費之上,否則整個世界的物質與心靈將承受不起。作為一個具有高度自我期許的大國,對於文化創造的實踐前景,當有更具超越性的思維,而不是停留在上個世紀無止盡的工業化生產的意識框架底下,自己玩自己的。
因此,作為中國崛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我看到這樣的影片獲得如此多的掌聲,思及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前景,能不頓足再三嗎?
2 ) 不曾吹响的《集结号》
12.12 有幸去了北京点映先睹为快。
《集结号》没有高潮,就像电影里始终没有吹响的集结号。
冯小刚想来对特技效果很有信心,于是广告语写着“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导演,我们的故事”。这里其实差了一句,“韩国的特技”。倒没有鄙视的意思,师夷长技总强过盲目排外。毕竟,《集结号》的战争场面,是我看过国产电影的最高水平。如果不是拍摄和剪辑造成的空间上的些许混乱,前10分钟的巷战已经完全赶得上《拯救大兵》的水准。
可惜,看完血肉横飞惊心动魄的前半段,冯小刚卯足了劲儿把观众震了之后,就像那个著名的段子所说的,“下面呢?下面没有了。”
这种太监似的尴尬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集结号》故事情节的限制:谷子地为坚守阵地的四十七个战友正名。作为起因的惨烈战斗表现完了,理所当然进入后面和平年代寻找英雄的部分。换句话说,从时间顺序上,文戏和武戏实际上是完全脱节的两节。好莱坞式的处理方法是一张一弛,文武交错,怎样讲述两端相互风格完全不同的故事,才是冯小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可惜,他没有。《夜宴》里最后一场冲突激烈,情绪四溢,多条线索纠结在一起然后一起解开的惊艳高潮,却在《集结号》里杳无踪迹。
退一步说,就算结构上我们不能满足观众对动作高潮的需求,至少让大家感受下情绪上的高潮呀。可惜,冯小刚也没有做到。伟大的老兵谷子地自己哭了好几次,闹了好几次。可是,谷子地为战友正名这个文戏主线的矛盾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对立面。换句话说,在解决谁委屈了英雄这个影片最主要的问题的时候,冯小刚拉来的却是诸多琐碎的解释:时间太长,文件太多,变化太大,挖坑太浅。而真正的症结上,冯小刚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其实冯小刚也有苦衷。现在国家富强,生活安康,人人手上都有三块表,就算怨天怨地,也不能怨和谐社会啊。那么谷子地能去怨谁?怨那些没有姓名,看不清面目,连生死都只“无算”两字的国民党反动派?不行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台湾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怨那些勤勤恳恳却是没心没肺的农民兄弟父老乡亲?不行啊,军民鱼水一家亲,人民子弟爱人民,你的军功章也有他的一半啊!怨那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不行啊,鬼子在电影里就没露脸,何况现在中日友好是主流嘛。
电影没有审查是要出问题的,军队没有政委是要犯错误的。冯小刚谨言慎行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作为主旋律电影,英雄受委屈的问题又不能不解决。于是有了影片和谐的尾巴。在部队领导端着那一堆勋章追认英雄的时刻。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叫余祥林的农民,和一句毫无关系的话“这个案件从错的又纠成正的,难道不是司法公正的体现吗”。
于是在好莱坞战争电影敢于反思战争本身(《拯救大兵》《现代启示录》),韩国战争电影敢于反思南北政治(《太极旗》《共同警备区》)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却和谐得连反思的对象都找不到了。
可是,冯小刚为啥不干脆拍个南征北战类的高大全电影呢?为啥非要拍老兵谷子地,不拍小兵张嘎?非要自找麻烦往人性上加,往反思上靠?因为和谐社会得罪不起,掏钱买票的老百姓更得罪不起。不拍好玩意儿活不下去,真拍好东西不让你活,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九连的困境即是冯小刚的困境,也是中国电影的困境。困顿之中,冯小刚又怎么可能真的去吹响《集结号》呢?
最有可能的结局便是电影告诉我们的:
集结号永远不曾响起,眼看战士一个个死去。
3 ) 你可以很精英,别那么无耻——我就是觉得《集结号》好,咋的
豆瓣上的言论让我很吃惊,很明显的两级分化,说《集结号》好的同学,就不说了,这文章不是给那些给《集结号》唱赞歌的同学们看的。
还是说说那些对《集结号》大加鞭挞的文字和同学们吧,扫了一眼鄙视《集结号》的文字,大多从非常专业的角度来指出影片的硬伤,什么敌人退了,怎么还藏着狙击手,谷子地像秋菊啥的。
他妈的巴子,原谅老子说这句话,不过你没听错,这话就是送给你们这些假专业,真无耻的伪白领们。
别和我说什么画面,什么故事流畅合理性,少来这一套,别和老子说什么专业,我就是一低级趣味,没什么艺术脓包的普通人。
我就他妈觉得这片子好。
从前杨坤说他看这戏时流泪了,我觉得这小子太矫情。
惭愧,自个也偷偷抹了点眼泪。
冯小刚讲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不要和我去苛求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没那必要,我只需要知道在两个小时中,确确实实被冯小刚,被谷子地感动了,对了,这片子我带着我70岁的外婆去看的,期间,老人家不停抹眼泪,却能一直坚持把戏看完。
从结果看,电影确实很成功。因为电影散场的时候,大家都默默地从电影院走出去,一点声音没有,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们需要一点时间调节一下心情,将自己重新带回到现实。
这样一个电影,居然很多小白,大谈硬伤和漏洞,我他妈真的要cao了,我知道你很精英,但别他妈那么无耻。
我也无耻地臆想一回,大批《集结号》的小白们,大约就是那群从《色戒》里看出人性的精英们。
换个角度想,《集结号》是给男人看的电影,不太男人,或者很艺术,或者很专业的同学不喜欢,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很释然,对于没有看过《集结号》的朋友,自己感觉电影看得不是很多,就爱凑个热闹的朋友,《集结号》是个不错的选择,很男人,也很动人。
那些很专业,喜欢看艺术片的同学,你丫爱干嘛干嘛去,就别和我们这些老百姓一起瞎胡闹了。
我就不去臆断以后小日本打过来,你们他妈就是汉奸的不二人选了,咱不能那么无耻,不搞人身攻击这一套。
4 ) 邋遢道人:从《集结号》获百花奖看中国艺术界的集体堕落
从《集结号》获百花奖看中国艺术界的集体堕落
今年百花奖评选闭幕了,《集结号》获得最佳影片奖,导演冯小刚获得最佳导演奖。两项最重要的大奖都落入《集结号》,加上盛况空前的场面,直逼奥运会的热闹,似乎是改革开放在文艺上的一场伟大胜利。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此次获奖名单基本上是中国过去两年优秀影片的代表,这个奖确实它的公信力正在不断得到提升,评出来的奖项是能够代表近两年我们国家电影创作方面的成就,是有代表性的。
贫道早就意识到中国文艺界已经堕落,已经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但没有想到能够这样无耻,能够实现集体的堕落。
把《集结号》“代表近两年我们国家电影创作方面的成就”,倒不是说的瞎话,因为这两年中国确实发生了很多“成就”。怀疑董存瑞真的手托炸药包发生在这两年,嘲弄刘胡兰就义的价值发生在这两年,质疑董存瑞事迹的真实性发生在这两年,上海修改历史教科书,取消革命史的事件发生在这两年,把一个汉奸女埋汰抗日英烈的作品搬上银幕也发生在这两年。也是这两年,一场此起彼伏地“宣扬”毛泽东有一亿元稿费的舆论宣传战不断升级。正是这两年,一股否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价值,否定中国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正义性的浪潮一波又一波的掀起。把前十几年通过不断丑化和否定改革前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的斗争,推进到了新的高度,开始彻底动摇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了。这股反共运动的最高潮,就是去年《集结号》和《色戒》的炮制和放映。
其实,自从《色戒》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奖,贫道就估计《集结号》会获百花奖。虽然《色戒》在获奖后被很多人批判,最后不得不停演,但由于同时被网友诟病的还有《集结号》,如果不能通过百花奖正一下名,广播电视局领导会面临“问责”的问题。而只要《集结号》被“260万”影迷和101个评委都“认可了”,作品自然就没有了问题,而《色戒》的问题也就淡化了。
电影《集结号》当然会“成功”,因为编剧首先通过编造一个完全不符合战争逻辑的情节,让不熟悉战争的观众被蒙在鼓里,由此使他们激动、愤怒、联想。这个情节就是“大部队撤退后,派人回来吹集结号下撤退命令”。最后上级没吹这个集结号,自然显得上级非常无耻,非常自私,非常……。这才有春节短信祝语里那句“看了集结号才知道——组织不可信”。如果没这个情节,整个剧情根本无法开展,剧本所表现的矛盾的激烈程度要下降很多。而即使编造出这个情节,一般人也不会注意,以为是艺术创作,顶多是夸张了点。这就是这个电影的巧妙之处,也是中国精英们小聪明的体现。
在布置小部队阻击任务时,主力部队派人回来下达撤退命令是根本不符合“生活真实”的。道理很简单,主力转移大致需要多长时间,指挥官是知道的。因此所有类似命令都是“阻击4个小时”,或者“阻击到天黑”。之所以根本不必要派人回来下命令,一是因为如果主力到达预定位置,再派人回来下命令等于要双倍时间;二是战场偶然性非常多,派回下命令的人中途遇见意外怎么办。
是冯导因为不懂战争,因此选用了个有毛病的剧本吗?如果冯导这样说,那叫“装嫩”!因为这个道理没打过仗的人也想得通。如果真在战场上出现这样的命令,经过战阵的下级一定会以为上级试图“消除异己”,因为别的什么道理都无法解释怎么会这样。类似的命令只有蒋介石下过。可冯导就是宁愿这样编造,因为如果团长下的是“阻击5个小时”命令,是其他原因阻击部队没有撤退,后面的矛盾就无法展开,而后面重点要表现的“组织”的卑鄙、推诿、官僚主义就要靠这个矛盾来激荡。
是冯导受了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影响,因此对“艺术真实”有了新的理解了吗?如果冯导这样解释,也叫装嫩。因为所有无厘头电影都不是正剧而是闹剧。并没有一个看起来是大题材、大场面的正剧,其中核心情节是闹剧电影里的无厘头。正剧的艺术真实要符合生活真实这点,冯导无论在哪家电影理论里都听到过的。
也许,260万影迷多数没看出这一点,因为他们本来就“嫩”,只会被场面所震撼。而且通过从影迷中选出101位评委也正是为了“也看不出来”才这样组织的。但中国文艺界的人都应该能看出来,因为他们是学这个的。但是他们不这样看——他们选择“装嫩”。
给《集结号》两个百花奖最大大奖,是中国文艺界对“近两年”丑化中国革命的总结性评价。也是中国文艺界集体堕落的代表之作。
评价一个时期文艺界的水平,只能有一个标准,就是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是否有能够反映社会面貌,尤其是本质特点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这个集体究竟在推崇什么样的作品,蔑视什么样的作品。百花奖说透了,就是显示这个时期主导文艺的领导和文艺界集体的价值取向。
中国处在什么时期?社会的特点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显现在哪里?各有各的看法。
贫道这样看:中国处于一个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很接近西方工业化初期的一些国家,比如19世纪初的英国、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末的德国和美国。这些国家这个时期社会的特点是:经济上高速发展,大量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社会上贫富分化加剧,社会被撕裂成两个生活在完全隔离的两个世界中,互相不了解、互相不理解的两个群体。富裕群体花天酒地、荒唐淫欲,贫困群体越来越感到无助和绝望;社会道德上人的兽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缺少温情和互助。西方工业国一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后,由于凯恩斯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盛行以替代自由市场经济,中产阶级占据社会主体,这个局面才改变。
只要客观观察中国,都会发现中国在非常多的方面与前述国家的在那个时期是很接近的,很多人,即使是右派也很难否认这样的基本状态。大家都区别是:右派认为中国会自然长入西方30年代以后的状态,贫道不这样看。因为所有经历过这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拉美还是在东亚,最终结局都是经济崩溃,而社会问题却更加严重。
贫道之所以说“当代中国文艺界集体堕落”,是因为前述的几个国家在这个时期,文艺界并没有全都跟着富裕阶层堕落,去歌颂虚伪、荒淫、无聊。而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深层问题。狄更斯、福楼拜、萨克雷、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罗曼罗兰、威尔特、斯托夫人、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巴尔扎克、雨果……无数灿烂至今的文艺巨星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他们要么写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悲惨世界……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穷人的困苦无助,要么写镀金时代、欧耶尼葛朗台、红与黑……揭露富人的贪婪和无耻,贫道这里还只是点了些小说家的名字,诗人、剧作家一样在这个时期创造了辉煌。这些作家即使在当时都成为本国和世界著名文艺家,被人敬仰。这个时期不是没有为富人阶层提供消遣的作家,但都没什么名气,也为社会不齿。
看看我们,且不说这些反共电影和作品,整个文艺界的所谓代表人物,都属于为富人阶层提供消遣的小丑。余秋雨善长的是无病呻吟,二月河擅长的是帝王们的文治武功,张艺谋、冯小刚把注意力投向无厘头和帝王们的勾心斗角、肉欲横流;而“武打”这样一个本来描写侠客反抗暴政的题材,被用来宣扬抽象价值的工具。如果不是看到赵本山演了一个《落叶归根》,整个文艺明星全都成为富人群体的“把戏”。(解放前文艺工作者之所以被称为“戏子”,是因为他们多数无非是寻富人群体开心的把戏、玩具。解放后文艺工作者之所以地位翻身,是因为他们不再是富人的玩具,而成为表达老百姓心声的代表)
就算写“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比如大量农村生活作品,也完全没有社会真实。每个电影电视剧里年轻人成堆,但现实生活中农村除了老人就是儿童。
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不会出《落叶归根》和《狗小的自行车》这样反应社会分裂的作品,但这些作品根本不可能,也从没有被主流媒体或者文艺界领导看重过,更为文艺大腕们所不齿。整个文艺界向“把戏”、“玩偶”迈进。赵本山拍了《落叶归根》,没有人评论,没有影响,而且政协委员没有了。冯小刚拍了《集结号》,中央台连续播放数次,财也发了,奖也评了,政协委员也当上了。这一对比,就知道为什么贫道哀叹这个时代的文艺界集体堕落了。
他们不是没有机会,因为这恰好是诞生巨匠的时代。他们不是没有条件,因为赵本山毕竟能够顺利拍出《落叶归根》。但他们有世界各国的绿卡,他们选择堕落。
5 ) 《集结号》:为“死的伟大”讨回“生的光荣”
虽说我没痛哭流涕,可是至少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来着,我同意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前半部对我们的视觉感官狂轰滥炸,后半部分又似涓涓细流,一下一下挠在心坎上,看完了觉得挺值得。
“值得不值得”?很多事情都可以如此发问。面对战争提问这个问题,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请看看那个结果吧,47个英勇牺牲被埋在窑里的战士,被当作失踪处理,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死如此不值得,“人家烈士家属给700斤小米,失踪就只有200斤”,失踪战士的家属这样跟幸存连长谷子地抱怨,这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而从连长谷子地的角度出发,那47个阶级弟兄,全都是好样的,没一个怕死鬼,却连烈士的名头也没有,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像烈士一样舍身战场,却没有证据,而对于没有证据的事情,除了个人的争取,是没有人会为他解决的,战士们就这么白死了吗,值得吗。
顽强的拷问这个问题或许仍是一片茫然。而谷子地为此付出的努力,求人寻找上级,自己去战场挖,这个过程里,47个人的死有了一个值得。他幸存了,并且致力于为他们讨回公道,他的良心,他的固执,被人当作疯子依然无怨无悔,是这些会给我们一个意义。
荒谬的事情永远不会少,被荒谬调派与捉弄谁又愿意呢,但是当无情的命运这样降临,有人选择了迎上去,与命运抗争,谷子地就是这样一个西西弗斯。剧情未免太圆满,因为兴修水利烈士遗体被发现,上级还亲授勋章、为烈士祭奠,但更多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幸运。更多的人,被命运的荒谬捉弄之后,籍籍无名的走了,自己和家属都得不到该得的补偿。谷子地注定是稀罕的。但有了谷子地这样的人,就让我们觉得人生是有希望的,人们付出了,却未必有回报,但还有他这样的人记得,愿意给讨回公道。
有一幕,无名烈士墓地,一块一块的写着“无名”两字的木板做的墓碑,漫山遍野,当年战场,留下了多少厮杀声,又有多少血肉横飞,那时可想得到以后,有一个老连长和一个家属在这里祭奠。镜头拉开,那一望无际的墓地,整齐摆列的木板墓碑,让人止不住的难受——其实这样的镜头我们见过很多,镜头拉开,整齐的墓碑,一望无际,可哪一个有这么强烈的荒谬感呢。一想想这些无名的战士,以他们的生命作代价却换不回一个有名有姓的烈士的称号,就一阵阵难过。家属得到的只是一个“失踪”,补贴也比人家少的多。失踪是多么的不明不白,烈士又是多么的光宗耀祖。都是一样的牺牲,却得不到一样的待遇。值得不值得?莫问值得不值得,这就是真相。《实尾岛》里的死囚犯经过强化军事训练,有人也付出生命代价,却因为国家局势变化而被当作垃圾一样被扔掉,即使说他们死囚的身份注定了这样一条不归路,但他们依然想为自己讨回个名份,不想被随便抹掉。可是被抹掉,又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啊,那一块块无名烈士碑不就昭示了这些吗。但是人们觉醒了,觉得生命的该被尊重,谷子地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出于兄弟情,出于人的良知,生命的逝去即使无法挽回,生命的价值是不能够被轻易抹杀的,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他努力去为每一个“死的伟大”的生命讨回“生的光荣”。
那是一串串的记忆。排长写给家里的家信,提醒着照顾好老人,冬天不让儿子去井沿免得掉下。是吃起来狼吞虎咽像个饿死鬼的排长。是为了给找连长一块手表而被敌军击中的士兵……这样一群活生生的人,粗砺,真实,还有韧劲十足的谷子地,他们都是汉子,讲话直白,打起仗来玩命,举止粗鲁,可就是实诚。这个电影里的这一群汉子都是有人味儿的。团长与谷子地在医院的一场戏,又是非常的轻松,兄弟两个互相撞胳膊的场景,鲜活,缓和了紧张的剧情,而浓浓的兄弟情溢于言表。
《集结号》是部有情的电影。贯穿全剧的兄弟情令人感动。它告诉我们不要绝望。我们需要谷子地。不管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谷子地这样的人的存在,就可以赋予它意义。这个名字来自土地,它象征的意义也不言而喻吧。如同安泰总是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力量,我们需要的力量也来自那里。
6 ) 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人生,但我们为此牺牲得如此心甘情愿
哭得一塌糊涂,本来可以忍住,但是觉得没有必要忍,于是就放纵自己痛哭流涕。
所以可以籍此相认,为《集结号》哭的,都是我们内地的孩子。这样的血脉关系。看着《地道战》《地雷战》长大的,语文课文里有邱少云董存瑞的,当然还有周总理窗前的灯火。我知道《集结号》并不那么好,我边哭边想,为共产党卖命的,就算是失踪人口也可以换200斤谷子,那么为国民党卖命的呢?自己死在战场上,亲人死在文革里。可那都是命啊。一个村子也会有人参加共军有人参加国军吧。都死了,有的是烈士,有的是匪军。谷子地对自己兄弟说,“我们兄弟的尸骨不能落在敌人手里”,这些恨是怎样来的,这些恨是谁教的。为什么片子要去拍国军投降,共军死守阵地惨烈牺牲呢——成年以后的自我学习让人有条件反射:阶级到底是谁的阶级,是谁教会你用石头砸别人的。
但还是哭,稀里哗啦的哭,怎么质疑都改变不了一个在内地生人内地长人的血脉,不知道港台长大的孩子看这部片子会什么反应,但我无法磨灭自己受的教育,就算邱少云董存瑞这样的名字如今更多被用于解构,但当年是真的为此鼻酸过的,如今连《集结号》一起,成为整代人记忆的大背景——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人生,我们是被选择的,并为此感动、为此牺牲得这么心甘情愿。
没在战争片里听到“这是我最后一个月党费”已经很欣喜了。感动。
张涵予
比美国的超级英雄牛逼多了。2015.1.17成都
一部比美国超级英雄大片还牛B的电影。
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剧本扎实,全部都是一群演技派在那里飙戏,看得很爽,现在想想张涵予一部片就立刻登顶不是没有道理的,角色演绎度很好,而且演戏有自己的风格又不是让自己的风格主导角色的那种。
比《投名状》要好看
不错的战争片,惟一的遗憾,是太圆满了。
现先我要感谢党,感觉主席,感谢人民!!抽抽鼻子继续说:谢谢中央 谢谢广电总局 谢谢!这样一部描写内战的片子竟然能通过审查,实在太感谢了!内战啊很那个的,想想《色戒》汤唯被封杀据说并不单纯是裸,而是妖魔化了人女英雄的形象!所以看吧,小刚也说这片子能上映实在很惊险~~看吧!请你去看,最好是电影院,不是电影院你还对不起这样的片子。 首先是音效,感觉,不,是听,听到子弹在我身后飞过来,左边飞右边飞,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有子弹,炸弹就在你的身边爆炸,弹片朝我飞了过来!临场感实在太好了。
《看电影》用封面告诉我说:一定要看集结号。我看了,但真没觉得能到一定要看的程度。前半段是战争片,剪得有点乱;后半段是故事片,一没情节二没情绪。关键是,这两段分割的太明显,而实际的感觉是脱节。 冯小刚做了什么?我能记住的只有韩国人的特技,难道冯导只是让主人公谷子地的说出一嘴流利的京片子么? 真不知道冯小刚是导演还是吸引票房的棋子,叙事上竟然以这么没有创意的方式,试图改变观众习惯的电影节奏,真二啊。 哎,这片拍的,还不如夜宴呢。
我也看了一大片~ 一直挺抗拒看这部电影.但抗不住大家各种的赞,昨天跑去看了.果然...是一大悲的!妈的~老娘哭成熊猫眼,本来挺休闲一事儿,结果...其实电影拍的真不错.但不建议家长带小朋友去看,部分镜头狠暴力...不管怎样,我觉得拍的好.至少知道壮烈一词是怎么回事儿了.
冯小刚的成熟之作!
含泪看完~!
就是一部主旋律化了的真人同人。当然该煽的地方我还是被煽到了。
我很欣赏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更欣赏中国能拍出这种题材这种质量的电影。
中国的电影导演,跟高考考场上在那使着劲儿编作文的考生一样,都是戴着枷锁跳舞啊! 能跳成这样,其实已经算不错的了!
和平年代的谷子地比战争年代的谷子地更让人揪心。战争无需解释,只要以血肉之躯抵抗敌人的坦克和炮弹。而和平年代,却要面对自己人的反复质疑,还有因无知而粗鲁的言语攻击。后者更让人心寒。
最后吹响集结号那一幕泪流满面
对于一个冯小刚影迷来说,批评他是对偶像的不敬啊。但是表扬他是对自己的不敬。
我证明……
三星吧:缺少些什么,张力还是不足。和以往大陆的战争片相比,场面更好看,人物也更真实丰满。但对于战争突破性的反思并没有,尤其对于这内战。当然,这要考虑到电影管制。就想啊,当年那些国军后代和共军后代一起看这类电影,会有何感想呢?冯小刚没有正面描述国军一笔,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