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的心要死多少次才会不想哭
看到前头笑了,看到中间揪心了,看到最后眼泪悄悄地落下。
陈道明,我感谢你对方鸿渐这个人物细腻真实的演绎。我甚至都觉得自己身上有方的影子。他不是一个完全的痞子,算不上真正的小人,也当不了彻底的有骨气之人,他是一切矛盾的结合,是书本智慧与现实压力的妥协。如果真的痞,他完全不会在唐晓芙痛骂他之后不再使用之前的假博士学位——可见他并不看重名,还有学术良知,撒谎时会难受。如果真的小人,他完全可以在第一次就讨好资本家张Jimmy和他那娇气的女儿,他也完全懂得如何讨好女人——可见他并不看重利,不会利用婚姻为自己换富足的生活,他还是重真情的。但他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坚持本心,经受不住鲍小姐的色诱,不敢早些推却苏小姐的爱意,对孙小姐的设计圈套一下就上钩了——因为好面子。
他真正爱过的人只有真天真的唐晓芙,可惜没成事,因为他从骨子里就配不上她。唐也真心爱过他,而且不是没有给他挽救的机会。那次唐在雨中遣人送伞,方错过了,因为他没有耐心多等等。那两次唐给方打电话,方误会为苏,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破口大骂,可见他没有涵养,即使真是苏打来的电话,他也没资格骂人家,因为撒谎的人是他自己,不果断拖拖拉拉的人也是他自己。
他从未爱过苏小姐,曾经有过一丝敬重,那只是任何一个有知识的人对一位女博士及大家闺秀一致的敬重,那种敬重与对女性的喜爱是永远挂不上钩的——女圣人可以亵渎吗?后来呢,苏示爱有些太心急露骨没自重了,反惹方反感。后来在月夜花园中,面对苏送上门的红唇,方也一点不动心,反倒觉得为难,难堪。可见女人在爱情中不一定说不能主动,但至少要知趣。不能自己一味地单恋,而要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对方的心意。如果对方一点感觉都没有,女孩子还要一味地表示,投怀送抱的,就未免失了分寸,更惹人嫌。
其实,我之前还以为苏小姐是真心完全地爱方鸿渐的。后来,从她选了“四喜丸子”曹元朗,从她在方氏夫妇面前贵妇一般地显摆、挖苦,我才感受到:苏其实是剧中最俗不可耐的女人,这样俗气的女人,是恁多少知识、金钱、多高的地位都无法改变的。而这样的俗气,是绝大部分女人最终不得不走的路:一开始还遵从本心,喜欢谁就是谁,任性得像个小姑娘,并一心企盼意中人的眷顾。到后来就很实际地考虑谁最爱自己,谁最宠自己,谁能傻傻地把自己的一切不好都说成好,一切话都顺着自己心意说,一切事都顺着自己心意做。再到后来,就不仅仅是保障自己的幸福,还要去通过炫耀自己的幸福来奚落他人,破坏别人可怜的小幸福。这样的女人虽然后来换了更最时髦的发式,更高档的旗袍,更艳丽的妆容,但是,早已失了当初做单恋女博士时的纯真,变成戴面具伤人的贵妇。不过,对于苏,我也同情。或许,女人只有最后向生活妥协了,用华丽的妆容面具来保护自己,才能让自己不受感情的伤害吧。
说到女人用美丽的外表来装饰保护自己,那么男人定是用酒精来自嘲自解自宽自慰。虽然剧中方并不嗜酒,但我不难想象现实中的方在经历与妻子吵架出走后的人生阶段里,在那心死的后半辈子,估计也只能以酒诉说无奈了。
方对孙的感情也是一时一时的。深爱没有,一阵一阵的怜悯或感激之情倒也不乏。男人对女人的爱需要激。要么是那女子某时某刻美得惊人;要么是那女人在精神对话中与他相通相合;要么是其他男人来抢这一瘦弱女子,而男人出于本能想要保护或争抢个赢。孙小姐知道自己既无美貌,又无灵气,只能装弱,借他人之力引方先生的保护欲。孙对方的感情有多深我不敢说。但我敢说她是费尽心机的,连亲自造谣都用上,连父亲的信都伪造得出。可能她选中方也只是看到他坦荡大气的一面,却不知这个男人懦弱无用。孙是个有本事的妻子,对丈夫也很疼爱。但太“作”了。而她的作做又使得太过,脾气发得太过,所以方一开始还能半迁半就地讨好安慰她。但后来见安慰不过来反倒孙的一通毒舌奚落,也对这个并不美丽的女人失去了感觉。可见人对别人不可算计,至少不可算计太过。坦诚相待就好,孙小姐何必因为自己不美而用口舌为自己争气。需知感情是相互体谅,在对方疲惫时更需礼让,而不是步步紧逼。孙小姐要强,把懦弱的方鸿渐逼得太紧,让他渺小的自尊剥落一地。
赵辛楣是让我先恶后喜的人。他一出场就傲气得很,霸气得很。要学知有学识——人家的美国文凭是真的!要地位有地位——外交部、报纸干活的好吧!要家世有家世,相貌也不差,很大气。所以想想,他看不起方也是情有可缘。他对苏的情感我一开始并不理解——因为我并不喜欢苏小姐,觉得她老气又矫情。后来,从他在三闾大学对酷似苏的汪太太的表白,我似乎明了了:赵是一个真正专情、传统的好男子。他喜欢的是那种传统有气质有思想的女子。他乐于保护所爱的女子,十几年不厌倦,并为她吃醋生气,动情冲动。他对方鸿渐看得准“你不可厌,但一无用处”,但也不嫌弃他。因为二者在精神上平等,能对话。也就是说,若单论精神层面,方鸿渐还是很不错的:有智慧、豁达、深刻、也有一定的原则。但在物质的实际生活中,方懦弱胆小没主见没果断,就变得“一无用处”了。赵呢,即是那种有傲气,也能圆滑;有知识,也有手段的人。他做事呢,果断,是行动上的豁达。比如,他追求了十几年的苏小姐另嫁他人后他虽然心痛得很但也没去砸场子,表明他有气度有理智。比如,他虽心知汪太太是有夫之妇,但也不畏惧去见她约她和她讲掏心窝的话——这里不是鼓励小三,因为赵顶多就算“意淫”,当真了也不会对汪太太做什么。但摊上事后,他也不慌不乱,立刻轻装去重庆,抛掉过去,一切重新开始。
后面几集中方与孙的婚后生活让我感触很深,觉得他们斗口角的那些场景我很熟悉——爸妈其实吵架时就是这样。也没有谁真的做错了什么,但总有一方先要挑个错,另一方忍了一会;前者不饶不让,后者忍不住了,说出更难听的话,于是舌尖上的硝烟就不可避免了。若单是二人吵吵也罢,但现实中还要摊上两个家庭,牵涉到工作、社会时局,种种大事小事,如果夫妻二人有一点不顺意,其它不愉快都会被放大一百倍。教我说,夫妻没有矛盾不可能,不吵嘴也不可能。关键是吵嘴时是不是得拿捏个分寸,不要太伤人,不要揭伤疤,给彼此留一点余地。吵嘴之后冷静想一想,不光为自己想,更要为对方想——如果真爱,就应该常把情绪的天平向对方倾一倾。当然,如果是单方面爱得深,那怎么努力都没用了。不知道不说了,婚姻这事应该很麻烦很复杂。即使配上数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思维,文学家的言辞,军事家的果断都不能保证婚姻顺利吧。只能且行且生活着。
电视中的孙柔嘉并没有有些人评价的那么讨人厌。我还蛮同情她的。虽然工于心计,但至少她承担责任,她用心去维护一个家。这一点,方虽有相对的忍让和好脾气,但行动上实在不够大男人。但,我想说的是,孙再不满意自己的丈夫,但最终是自己钓来,那就不应该一再地瞧不起他。这就像每个人的选择。不管你在围城之内还是之外,你都有很多选择自由。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就不要埋怨。如果实在忍受不了,就放弃,再选其它。可你会发现,每座城都有它的烦忧。
最后方离家出走,在冰凉如水的秋夜上海大街上,在飘飞的落叶中弓身行走,口袋里连吃馄饨的钱都没有,只能在摊边长凳上小坐,那情景,真让人的眼泪没有理由的流下。怜他,也怜所有在世上难做人的人。
2 ) 忠于原著的佳作,填充心目中的方鸿渐形象
本来是无聊之至,想找部谍战片来看着过眼瘾,但实在挑不出好的——十分相信豆瓣的评价,对于那种评论里说到“脑残”的剧我都弃了。结果发现除了看过两遍的《黎明之前》就无剧可看。只好,只好转向其它。最后找到了原作改编剧《围城》。
这是一本我特别欣赏的书,虽然只读过两遍,但我相信以后必然会一读再读。钱钟书的语言智慧只会随着读者的年龄阅历的丰富更具韵味。
选择这部剧主要是因为主演陈道明。很高兴,他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让我感到惊喜,甚至让我觉得想感谢他——他的演绎把那个在我幼年脑海里空虚不真实的方鸿渐的形象变得很接地气,很实在,很多面性。
原作改编剧难以在剧情上创新——它不需要创新,原作已经写得足够好,足够经典,只要能最大程度地复现那种经典就已经了不得了。这部剧做到了。没有任何像现今乱片的雷人剧情,如果做不到的拍摄点——如远洋轮船,如老上海洋行,它就采用旧照片。虽然看起来有点粗糙,但至少符合时代背景,一点也不违和。
想特别表扬的是剧中对细节的处理,真的让大大咧咧的我都甚为感叹!比如方鸿渐在船上与苏文纨关于手绢对话时苏小姐的表情变化,各种不好意思、娇羞、却又忍不住热情关怀方先生的心情都写在脸上;比如方鸿渐回老家时在母校作关于梅毒和鸦片的演讲时众学生的开怀大笑——尤其是那个记录员女学生听到梅毒二字眼睛都快蹦出来的画面,太富感染力了!来方家提亲的乡绅要回女儿庚帖后,方家的仆人站到椅子上将大堂挂着的西洋钟调快一个小时——这个不经意的细节太有象征意义了!种种种种,难以一一列举。总之,这部剧的导演十分用心,编剧对原著的理解也极为透彻,我觉得即使钱老先生在世也会认可。
再次,这部剧的选角也很好,演员们初看并不出众——陈道明当然除外,他是极吸引眼球的——但看得愈多愈觉得他们演得很好很到位,甚至觉得非此人不可。
比如苏小姐,第一眼我很不喜欢:齐耳发型太老气,白裙子裁剪守旧,在她身上穿不出一点活力。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她回到上海后反倒开始穿漂亮旗袍了。这应该是有道理的。在海船上,一个大家闺秀,一名正宗的女博士,是会洁身自好,矜持自爱,以保护自己,也以彰显自己的自重。而且这也可以与“熟肉铺子”鲍小姐形成鲜明对比。其实,她回到上海自家老宅后我发现她家里很有钱,家里的建筑很有品味。反正就像租界的一新贵。但她仍穿守旧的高领旗袍——而且还是长得拖地的!还出过国呢,却守旧得要命。实在符合人物个性。细看,她长得周正,并不显老。但她的齐耳头型和高领旗袍却把她衬得像三十五六的旧时贵太太。另外,她连笑都拘束着自己,不会像她表妹唐晓芙那样开怀。这样的女子,凭她有多少学问多厚的家底多庄重的举止,方鸿渐这样的性情中人(从他一开始就拒绝了那家说英语的老爷的女儿可看出他不看中钱财地位)是不可能喜欢上的,即使苏小姐屡次放低身段反过来向他献殷勤。
再比如赵辛楣,我只说一个场景:他第一次来到苏家,初见方鸿渐时那满脸的不高兴、瞧不起、看不顺眼。虽然他一声不吭,但他那高昂的肥脑袋,那斜睨的小眼睛,和那几乎要哧出声的不屑的圆鼻子显然已经在气势上压得方鸿渐自知不如了一大截。当然,方的手足无措也反衬了赵的气势。这是一场不用言语的较量,这是一幕有着话剧魅力的表情战,肢体语言引起的硝烟比话语更有通识的感染力!
再谈我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在看剧后比读书要深了一层,因为有导演、演员的演绎帮助我理解。虽然不再客观,但艺术理解总有主观成分,能自圆其说就成。
方鸿渐在我心中不再仅仅是痞,而也有了无奈与精神的挣扎。他不学无术也是因为他兴趣广泛;他与鲍小姐的露水之情更缘于后者的引诱;他对唐晓芙的喜欢不仅仅因为她的年轻美貌,同时也缘于她天然娇俏。 我以前认为苏纨文没骨气,喜欢着一个并不喜欢,而且已经看穿了的不争气的男人。现在我觉得情有可原:这么一个守规矩惯了的聪明女人,正是因为懂得太多,看得太清(她一开始就清楚了方的学历造假,但只是嘲讽,并不因之看低他),反倒被方的那种不羁、玩世不恭吸引。更何况剧中的方一表人才,又惯会讨女人欢喜,即使是女博士也难逃其惑。人心肉长,情感这东西,不会太么守规章。苏的心太老了,自己又没勇气年轻起来,因而反倒想找不守规矩的男人。他花心,她吃醋;他心里没她,她情里念他。他一直在追人,她始终把位置留给他。直到,直到,这种不理智不平衡的感情直到苏纨文最后真心累了,才退让,才最终委身并不中意的曹元朗。女人不能这样空为单恋耗着,最终还是得为柴米油盐的婚姻妥协。
(未完待续)
3 ) 那时的陈道明真好啊
演〈围城〉时,陈道明真是钻入角色里去了,活脱脱就俨然成了方鸿渐。言行举止,惟妙惟肖。作为演员,可谓得道了。因此,无论是〈围城〉这部电视剧,还是陈道明的演的角色,均堪称经典!此后,陈道明作为一名演员,走至〈一地鸡毛〉,成为他的颠峰。因为,〈一地鸡毛〉之后,陈道明就越演越演成陈道明自己了,角色与他远了。且越来越“拿”(江浙方言,找不到合适词,近似拿腔拿调,但内涵还得多些)。可惜了一块戏胚子!
4 ) 20年前的剧,20年后的今天
陈道明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方鸿渐,
英达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赵辛楣,
甚至英若诚和我想象中的高松年别无二致,
还有,像梦中一样清爽的唐晓芙,实在让我惊讶不小。
看完片子,我倒是庆幸我先看的是钱老爷子的原著,并且在不止一遍的闲读细看之后,在我第一次读[围城]十年之后,才看到这部电视剧,才有了这种故人相逢的感觉。或者要说是钱老的妙笔不是后人附加的,看过围城的,谁不记得那个最后走在寒风中的方鸿渐,不记得那个高傲做作的苏文纨,不记得那个尖酸虚伪的李梅亭;也不得不说,是剧里演员的精彩表现,看完电视剧之后也无法否认,陈道明就是方鸿渐,吕丽萍就是孙柔嘉,甚至葛优就是不折不扣的李梅亭。
很难说原著和电视剧之间有怎样微妙的关系。钱先生的代表作当然要值得大力推荐的,但是在浮躁的人情世故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通过一部影视剧去了解名著的呢,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红楼梦而没有读过红楼梦,看过乱世佳人而没有读过飘,看过围城而没有读过围城。从这个意义上说,围城的电视剧成就了围城的小说,起码使它在更大意义上被人熟悉和了解,而一生博采众长,文识渊博的钱先生,最后也落得只能依靠大众传媒才能使自己的名字第一次被某些人的耳朵听说,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悲哀。
早几年我还在初中之前的时候,似乎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可是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才知道,不用回溯到初中,现在的高中学生都已经蛮不把读书当一回事了,以至于语文教师提问有谁知道——还不是读过,仅仅是知道——围城一书的时候,竟无人响应,我喝着橙汁听着这样的新闻,只当是趣事,不是不想评论,一是没有了批评的热情,二是,现在的情况是,越是年纪小阅历浅的孩子,越是敢大言不惭地批评经典,我只怕是一发一轮,就被当成顽固腐朽的老土冒了。所以说,我现在只觉得,钱老的书,有爱读的人,总会去读,有电视剧,热衷视觉阅读的人,总也会去看。不管你心中的方鸿渐是一个模糊的想象,还是陈道明的面孔,比总比那些举不起手来的人多了一些精神的安慰和丰富,当然了,前提是,你得不怕他们把你当做闷头闷脑的臭书生,不过说回来,在周遭都是浮躁浅薄的人的包围中,再读一遍钱老的围城,却别有一番讽刺的趣味。
5 ) 方鸿渐是个渣男: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围城》方鸿渐是个渣男: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方鸿渐是个渣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从来都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特别是对于他有利的事情。
学习方面:
他指腹为婚的岳父在他女儿去世后提出把嫁妆送给方鸿渐,让他去国外留学。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个一个明事理,脸皮薄的人。肯定不好意思接受这个馈赠。但是方鸿渐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而且,他也没有好好学习。最可恶的是,留学归国的时候。为了交差,买了一个假文凭。还在船上,跟一个,放荡的女的发生了关系。回国后。他未结婚的岳父提出来,让他在他的银行挂个名,白领薪水,住在那已不是岳父的家里,他也厚颜无耻的接受了。对待他这个,你不是岳父的岳父,他也仅仅是礼貌对待并没有感激之心,也未想过回报。当他已不是岳母的岳母越来越看不惯他,气得心脏病发作。他那已不是岳父的岳父不得不让他离开,并答应给他多发4个月薪水时,他却感觉受到了羞辱,愤而离席,还很清高地拒绝了多出来的薪水,他那时忘了留学到现在是谁在资助他。真真的白眼狼一个。
在爱情方面:
他从来没拒绝指腹为婚的姻缘,心安理得享受未来岳父的巨额馈赠;在回国船上,又不拒绝放荡女鲍小姐的勾引;回国后又去招惹苏小姐,苏小姐以为他对他有意,让他吻她时,他本来是来说明情况,跟苏小姐划清界限的,却最后吻了苏小姐。后来唐小姐甩了他,他来到三闾大学,本来不喜欢孙小姐,却因为大家的误会,干脆将错就错跟她结婚了。结婚以后,婚房是爸妈给的,家具是老婆家出的,他干啥了?他被大学解约,来到上海求职,他老婆辞掉刚升职的工作陪着他,可是他从来没有主动为他老婆着想,在报馆干不下去,跟老婆说都没说就直接辞了。
事业方面:第一份挂名混日子的工作是已不是岳父的周经理给的;第二份是情敌赵辛楣打发他给的;第三份还是已经变成好基友的赵辛楣介绍的。
6 ) 7年后又看
原来,是7年前看过啊。刚好在去摩之前呢。即将见到你的我。
昨天,看完。觉得这次才算是真的看。
依稀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些影子。印象中,孙柔嘉是个很厉害的人。可是,昨天看完,却觉她是如此的无力。
印象中,陈道明最后是斜躺在床上,无望地看着天花板。可是,昨天看完,原来他是在夜黑风高里无处安身。
钱钟书很会讲俏皮话,以后,翻译累了时候,随手翻翻围城,听钱钟书讲俏皮话,也是种消遣。
这次看,我不能说钱钟书的所有感觉我都感知了。
但,方鸿渐是如何走到这步的?他的悲剧怎么来的?
钱钟书不会处理小孩的关系,太复杂,他handle不了,所以,还没有在他们之间加个小孩。
方鸿渐是如何造成的?
方鸿渐是个清醒的常人,剧中,只有他和唐晓芙还是个常人,其他人都不算。如果,中国社会都是他们这样的平民,也好啊。
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将自己逼如绝境的呢?事业、婚姻,都是重要的转折,或者说重要的路。很难有人从一开始就望到头的。
方鸿渐没有事业,但他想做事。方鸿渐是生活的批评家,不是生活的艺术家。说别人容易,自己做起来,一步一步,最终还是受了别人的支配。只不过,对他是反作用力。
方鸿渐有爱情,他的爱情也是痛彻心扉的了。
其实,跟方鸿渐生活在一起,是会蛮有意思的。虽然他说话,会偏尖酸刻薄,但,如果有一份他全心投入的,一以贯之的事业,这些尖酸刻薄就会变成真知灼见。
他喜欢人跟他斗嘴,孙不会,心气才气都太低,她总觉得,方鸿渐是自己骗来的,自己不配,所以,总是低心态、高姿态。唐会,唐是他的对手,对手在一起,说话总是兴致高,尖的酸的,她都能接得很好,而且,还会反刺鸿渐,让他觉得很好受。他喜欢被刺,就像他投出去的孝顺儿让人拿着瘙到了他的痒处,很是受用。可是,孙不会,拿不来,更瘙不来。孙不喜欢赵,觉得他和鸿渐太谈得来,你来我去地,她插不上嘴,其实是,她都听不懂。而唐,不仅听得懂、插得上嘴,还可以隔岸观火,看得津津有味。雄性打架,本来就是打给雌性看的嘛。可是,孙看不懂,也看不来,所以,蛮横地取消打架,不要看。
于是,生活就成了白开水,即使有橘子酪,也无滋味了。
就这样,无梦想,无感觉的生活下去。而难就难在,他还是个清醒的常人啊。所以,还是会痛。看到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还是会痛。
方鸿渐的力气乱投了。在该抵该无为的时候,他反了。
人要清醒,还要有走清醒路的觉悟。不被刺,不被激。这辈子如果遇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什么都不要。这比要了之后的绝望好很多。
方鸿渐是个需要对手的人,生活或事业都如此。可他允许进入的对手,却都不是他的对手。空谷呐喊的生活,太苦了。
他只是想找一个说话的人,可,在他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了。举目望去,一生也不会有这样的人了。
钱钟书缺点耶稣心肠,所以,他的方鸿渐让人生怜,却生不出多少爱。不像Hardy的Tess,只会让人生爱生叹。
方鸿渐是差一步到智者,差的这一步就是他的脑子是自由的却拿世俗套自己的步子。
方鸿渐气量小了点,潇洒洒脱些,就解脱了。
他的心诚用错地方了。若真要过这样的生活,把孙拿来逗就行了。像傲偏里面Lizy的爸爸逗她妈妈那样。可,他又想和孙谈恋爱啊。他的乐观,也是这样的用错地方。他要看得明白孙的低一等的敬上的爱,她只拿得出这样的爱,因为她很清楚,在智识上,她不是鸿渐的对手,她每次的表心,都战战兢兢的,鸿渐没接好,她就会大发雷霆。
我一直搞不懂,孙就不能放宽心,享受鸿渐的高论调情吗?非要坐实,还要把自己降一等。
比如,鸿渐说到酸葡萄,甜葡萄的时候。如果是我,会说:怎么,你现在尝到的还不算甜啊?你要好甜?好甜?好甜?然后凑过嘴去吻他。
跟鸿渐说话,可以很开心很开心的,把他拿来打趣,他会很开心很开心。和鸿渐在一起,平常日子也可以过得很开心的。
可惜,鸿渐关键时刻的糊涂,把自己定在这个结局。
你,现在是否是鸿渐的心呢?
.啊,还有一个发现,陈道明和田村正和神似!
好,再来说说剧中演员。陈道明是可以好好看也可以好普通。他的眼、鼻,长得太好了。光看他的眼、鼻,就可以让人出神。
英达,自备喜感。英达是个好可爱的人。
吕丽萍,是本色演出,那种点不通、浑然不自觉,确实是这样。
葛优和英达都是自成喜剧的人。是那种,话间的停顿都可以让人笑的人。
唐晓芙还可以再年轻一点,衣着可以再成熟一点,打扮得像高中生。
李媛媛书卷气由内而外,而且一派赤诚。李媛媛这个人是太好了。做苏文纨时,即使剪个那么老土的头,也还是挡不住她的卷气。李媛媛高于苏文纨了。应该说,这个角色是选得最不恰当的。剧中各种暗示,苏文纨是个假惺惺、自视高、脾气大于才气、骄骄矜矜、她就是个洋版的沈柔佳,孙柔嘉是土版。章子怡来演,效果会不错。
陈道明是如何绕过方鸿渐的?
当年觉得陈道明长得和我爹好像啊....小说也看了很多遍 最后的结局 每每看看 每每唏嘘...
后来似乎吕丽萍再没演的这么好过。结尾方鸿渐一个人走着,流泪,不好,哭,大抵还是不甘心,对未来也还有期望,可方鸿渐有吗?
那个年代,心无旁骛,演的个个出彩
经典就是经典,想不到第二个人能把方鸿渐演得这么好了,再次重读围城,脑海中浮现的形象也就是陈道明,葛优这些人了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
在没有特效没有收视率压力的年代,拍出来的电影、演电影的人都是有灵魂的。这个时代搭建了恢宏的电影工厂,却成就了背后的一个个欲望。可悲不过如此:浅薄得自以为深刻,深刻的屈就于浅薄。
吐血推荐,从小看到大,定期复习。
现在才发现,原来是方鸿渐和赵辛楣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书,一鼓作气把剧也看了。「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没想到这部电视剧比我的年纪还要大了。非常遵照原著的改编,很多台词甚至场景都和原著一摸一样。方鸿渐的人生好像一条清晰的抛物线,人生到达某个顶点之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失去。而这个故事就是从方鸿渐的人生顶点、或者说抛物线向下开始的。正值青春的翩翩公子、欧洲留洋归来、邮轮上有两位美女倾心,这样的注脚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属于人生赢家级别了。可是,之后发生的一切却越来越不尽人意,被有名无实的岳丈敢扫地出门、苦恋一位女生却无果、战火中艰难的去湖南的大学任教、与孙柔嘉结婚却万分失意。钱钟书先生写的是方鸿渐的故事,但是把书里的每个人都写得活灵活现,人物性格惟妙惟肖、金句不断。
围城就是照着红楼梦写的,十个龌蹉男子也比不上一个汪太太,那是王熙凤和尤三姐的合体,众女子又更衬出唐晓芙的可贵。
看完后特地找了一下陈道明的访谈,听听他真实讲话的声音是怎样的,发现剧里他的确是故意换了说话的语速和腔调,很配这个不够聪明、但又自以为是的角色,果然是做足了功夫。看完再仔细回味一下,每个角色都很恰到好处,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的人,多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是立体的。201703
那时候电视制作的水准真是高。主要是演员都太厉害了
最好看的还是旅行和三闾大学这两部分,其他的像小说一样,太琐碎了。
毕克的旁白威武!
重温 每个人物都掐得神韵 读小说时最喜欢的是赵辛楣
这剧看完了!表示最后的结局,基本上是孙柔嘉同赵辛楣吃醋,方鸿渐夹在中间两头受气的悲催ending。孙柔嘉就是那种把婚姻当职业的女人,就算读了大学学历,这个学历的用处也是钓丈夫。一旦得手,就原形毕露。
鲍及时行了乐,苏终是足了面子,唐没有丢失自尊,孙千方百计嫁了,赵实现了抱负;他,什么也没有。
演员个个出彩,如得神助。
豆瓣为什么没有六颗星?总共看过三遍,分别在9岁,16岁,21岁时。最经典的原著改编电视剧,没有之一!
人生最悲哀的两件事,就是对爱的东西,没有勇气去追求。对不爱的东西,没有勇气去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