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最牛逼的地方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很难想象这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发生过的事情,摩萨德情报机构举世闻名,其实本剧的情节十分简单,节奏也不快,只是主角干的事儿足够大,只要稍稍有一点内幕揭秘就会让观众直呼过瘾,足以抓住观众的眼球。
一个以色列间谍最后做到了叙利亚的国防部副部长,最后被叙利亚处死,死后两年,以色列根据科恩种的桉树把叙利亚的某军事基地炸毁,真的是非常传奇的一生。
一个间谍在两种不同的身份中来回穿插,这两种身份还是敌我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像人格分裂一样,时间久了真的会有自我迷失的时候,隐秘战线的战士都是非常人。
本剧并不是特别成功,科恩主动参加情报工作的动机不是很清晰,叙利亚和以色列正义和邪恶不是很明确,主人公的行动会让其他国家的观众产生是否正义的迷惑。如果以色列是正义的一方,那这部剧的主题就非常正直主旋律了,简直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宣传片,本剧处理的非常不好!
但是以上批评又是废话,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复杂,正邪难舍难分。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戏剧和历史最好还是有间离感。
成为科恩这种顶尖级别的特工,一些近乎本能的特质、素质,单靠训练是无法达到的,比如人际交往中强大的亲和力、人格魅力,察言观色和刺探情报的分寸感,想与对方高层结为密友,这些东西不可或缺。谁也不傻,高层个个都是人精,一个外人要想赢得他们的充分信任非常困难。
你相信吗,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叙利亚政要和商界名流、以及反间谍机构的领导人发自内心地喜欢科恩这个家伙,毫无戒备心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探听到那么多核心机密。
作为谍战剧深度爱好者和创作者,兴致勃勃去刷了几集国剧《前行者》,实在被她的剧情逻辑震惊劝退,再来看《特工科恩》,想洗洗眼睛。看完很有一部政治宣传剧的感觉,她是清晰的,影像很好看,但作为谍战剧,并不是太刺激。
前两集训练部分精彩的,一个办公室文员怎样成为入门级特工,用半年时间训练就可以出外勤任务,这也是很传奇的部分。特工戏最好看的是身份危机,做任务时身陷险境,但这些桥段,都被一眼看穿,有惊无险,这是这个故事始终顺撇,像个人物传记流水账感觉的原因。唯二的高潮段落是科恩被捕和第四集的政变戏。可惜的是,这个戏因为是歌颂的主基调,没有更多铺垫人物做任务时,挖坑背叛朋友,给刽子手当帮凶的,这件事内心的挣扎。科恩这个人物仿佛是个做任务发情报的机器,事件之外对人物复杂性的刻画很是匮乏,导致这么传奇的人物形象非常扁平,观众其实很难感知到人物特点。
创作立场最终决定一切,这是一部无论如何都要讴歌的人物,所以创作时他很多让人物真实的人格面向都隐去了,比如他能征服如此多的叙利亚高层,靠的人格魅力具体是什么?几场戏根本没有完成这个塑造,有钱,有魅力,而且善于发现人的需求和弱点,这些都需要一场场戏积累支撑,但是如果这种戏多了,人物就会显得很油滑虚伪,善于操控人心,人物就不会太正面,不过这本来就是间谍的职业技能。还有间谍面对诱惑,怎么能保持洁身自好,这好像不真实,但编剧也只能如此。真人故事改编的剧集就是面对这种困难,人物很难有创作空间,虚构或者人物的负面特点不被允许创作出来。
间谍的职业技能包含着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还有直觉天赋,这部剧只有人物的第三部分,前两部分的能力着实没有好好写,所以整体上当把它做间谍戏来看,显然技术含量不够。占用电台和自己的情报员发报聊足球,这么惊险的事情也能做出来,当叙利亚情报部门都吃屎那样有持无恐,电波干扰电视信号,引起了对方注意;叙利亚真够乱的,乱到完全可以眼皮子底下偷情报,看这些情节时还以为在看爽文。
这部剧毫无疑问是以色列视角的故事,很容易想到我们自己的抗日神剧,到底怎样编故事能打动本国之外的人?答案是:压根没有!为什么?主旋律谍战剧的视角就是给本国人民看的,肯定了人物和人物行为,便无法写动机的复杂性,上来只能是个爱国者和牺牲者,人物的创作空间很小;二来,主旋律谍战剧也只能写间谍这个职业是英雄,但是有意思的、优秀的谍战剧都是“反间谍”制度,反思间谍职业的,比如《潜伏》,用巨多量的家庭戏,情感戏铺垫对抗着偷情报,耍心眼,背叛的戏份,平衡人物的正面色彩,也写出间谍身份制造的人间苦难,仔细回味,《潜伏》对于这样的工作方式,这样的人的牺牲,多少有些无可奈何的意思;《黎明之前》写两个兄弟的相爱相杀,最后也不了了之,也有这样的意思。间谍故事的真实底色应该是反间谍制度,至少是反思间谍。(参看勒卡雷老爷子的间谍小说)而这样的导向,和主旋律的调子完全冲突了。
《特工科恩》是一段以色列的历史,记录了以色列人民的痛,是个主旋律的间谍故事,它的影像很好,剪辑节奏,和声音、音乐这些都很出色,欠缺的是剧本来不及也不能塑造的人物的复杂性,因为没有人物,事件的曲折,间谍职业的本质特点都没出来。
这部剧可以看看叙利亚大马士革风情,看看传说中的戈兰高地和大加利湖,理解中东地缘政治。
这只猫让我反复看了5遍,我觉得它是一个穿帮。
从第一个镜头来看,喵咪在路肩附近,差不多正对一个丁字路口的竖道的位置。不考虑丁字路口的因素,从其他镜头来看,当时的叙利亚是靠右行驶的,而喵咪是刚好在路旁,从车头的朝向也可以看出,它是顺着路向前方坐立的。
从猫咪的目光来看,队伍是迎面走来的,也就是说,猫咪与队伍个自存在于道路的顺行方向。这时候,路牙旁边的猫咪,如果看见对面走来了大队伍,怎么会躲向路中间呢?
我反复看了五遍,确认了一下。
这样看剧,或许应该打死。
实际上这部剧是很不错的,以至于看完第五集以后,我迟迟不敢打开第六集。历史上科恩确有其人,所以这部剧的结尾在第一集已经交代过了,主人翁要死。
但是,这种娓娓道来的节奏,让人看得心里难受,仿佛跟着男主一起过上了双重生活,有了感情,生怕他出什么事。
今天打开第六集,看到一半,看到他穿上西装返回叙利亚,我就退出app,不看了,目前还没做好准备。
可能是人老了,承受能力下降了。看个莎翁情史也怕恋人分手,不敢看完。
这里,说说意识形态的渲染吧。
nf的戏,总是西方价值观的。
所以剧里面,总要“无意识”地表现一下叙利亚的无知、粗鄙、残忍。比如群众涌入街头观看惨死的所谓的以色列士兵。一个个像豺,狮子王里面的豺,让人厌恶和鄙视。比如紧接着有人向科恩解释,这烧毁的尸体竟是叙利亚本国士兵,只是为了营造胜利的假象来蒙蔽嗜血的民众。再比如,参观叙利亚兵营的时候,叙军长官虚伪残暴的嘴脸,以及让科恩射杀以色列平民,虽然最终只是个试探。
而以色列这边呢?除了对88号特工永无休止地榨取,完全凌驾于个体生命权利之上,也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事情了。何况在组织内部,还有那么多好人。就连替科恩向以军送信的以色列贫民都是那么冷静勇敢。
意识形态是文艺作品中最大的bug。
不是不能有。
毕竟艺术无国界,而艺术家有。
可即便是反映我国遭受日军屠戮的那段岁月的影片,都没有刻意丑化日本平民。反而我们在大量的文艺作品中,宽容地、无私地同情着因为战争遭受重创的,同样苦难深重的无辜民众,碰撞出更多人类文明的火花。
我想,这应当是真正的普世价值观,应当是真正的意识形态高度。
中国为什么伟大,美国为什么要强调再次伟大,因为他们现在确实有点儿任性了,有点儿过分强调自我了。而我们呢,我们自己的哲学体系、道德体系告诉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切都是人民的,历史是人民的,文艺也是人民的。只有秉着这样的价值观,才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意识形态可以有,不能跳出人民历史观的范畴。否则,再优秀的作品,只会让人觉得主人翁命运坎坷,精神伟大。并不会认同作品中的国家,亦不会认同书写作品的国家。
我不是个很冷静的人,我也有点儿极端,有时候真希望日本四岛沉下去算了。
可是,我很庆幸,我看到的国内作品里,没有一部丑化日本民众,而是对人类的共同命运充满了无限的同情。
我曾向身边的人问过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仇人掉到井里,你会把他救上来吗?
我想,不管这个问题在脑子里转几圈,身临其境时,大家都会伸出手的。
科恩,如果是一部好剧,也应该向叙利亚人民伸出双手,而不是投去鄙夷的眼光。
本来远超预期的获取了情报,可以留在以色列不用回去,可以撤走,但是犹太领导最后时刻出现了典型的犹太式贪婪。同时,他自己也有着典型的犹太式贪心,总想着赚够便宜后再多赚一点便宜,最终就是犹太式贪婪葬送了犹太命(当然或许犹太领导本来就把他当作耗材炮灰,最后几十年后犹太老板投资拍摄一部这人的电视剧,继续忽悠更多炮灰,当然咯,犹太老板票房钱照赚。)
这就是犹太人,精明,但是贪婪,最后总是因为贪婪而吃苦头,但是再遭罪也要为了利益而贪婪的去不择手段冒险。
PS:也许他在卧底中迷失了自己,真身在以色列什么也不是就是一个小平民,而在叙利亚的伪装身份却是一个人人尊敬的精英上层人物,处处受人追捧,所以他有点儿飘飘然,也不情愿放弃这种人上人的生活,所以贪心的想要多过一会儿这种有电话你、有多套高档西装的上等优质生活,最后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PS2: 拍的再煽情。也无非是一个间谍被处决而已,任何这样的间谍,越是给对手造成的危害大,越是无法被饶命,就这么简单,因为他导致的以色列轰炸死难的叙利亚人,导演就故意装傻了,这就是犹太资本下拍的电影采用的春秋笔法,单向洗脑而已。
又是一部沉稳老派专注于叙事的谍战剧。以色列这条线,低饱和度的调色很赞。
科恩在摩萨德历史上是个传奇,但是片子拍的好像这人是个草包。。
有些小小的BUG,比如大豪宅一个佣人都没有,瑕不掩瑜,真是部好剧。以色列,上帝的选民,世界上最特别的一群人。
真实故事比电影还牛,好看就是节奏剪辑得太慢,我没有看完.
第五集出来的小孩子居然是本拉登,呃
为什么我觉得他罪有应得呢
平静的异国音乐中,不知是非的往事重重
所以我党的情报小组还是很合理的,核心特工怎么可能发报呢,太容易暴露,肯定要配联络员,和专门的发报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看完另一种传奇人生的可能,心情实在太复杂了。除了男主魅力实在太大带来的结局的悲伤,就是感慨Cohen在每一次看似可以选择的人生节点,其实都是没有选择的。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什么又是真正的英雄呢。
看得让人心脏跳得好厉害,好紧张
作为谍战罪案爱好者,周末一天看完了。不同的身份转换让人迷惘,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危机感很难吧,这么有天赋的都栽了。希望这个剧继续拍下去,一季讲一位传奇间谍。
如果不了解地理,根本不知道叙利亚对以色列的威胁有多大
如果要爆米花式的“爽”,别看,因为这部剧会让你知道真实的特工是怎么样的,当然,也会让你了解千里之外的叙利亚的风土人情。
收起《格林斯比》的“污力十足”,也不再是《谁是美国》的“百无禁忌”,认真演戏的Sacha太厉害,在我看来已经提前锁定了下届艾美奖的入场券。真实历史的大前提下没有把这个间谍故事写得峰回路转,示众的尸体和流落别处的骨灰始终是这位卫国英雄留下的印记;六集当中,始终被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交织的那种年代感十足的“肃杀气氛”笼罩,又加插着一丝宝贵的怀旧浪漫,平稳地梳理了“丈夫”、“Eli”和“Kamel”三个角色曾发生过的故事,那种流淌其中的责任感和勇敢,写就了这个男人的一生。
被盖尔加朵在IG上疯狂安利,所以肯定是很真实了。小本拉登出现的时候笑死~
希望网飞可以出个全球间谍系列
黑白的以色列,彩色的叙利亚。
看完后马上查了下历史上特工科恩的真实故事,又看了叙利亚与以色列的冲突历史,又看到历次的中东战争、以色列建国史、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巴以冲突,根本停不下来。
Netflix的今天,就是中国电视剧的明天。革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制作形态、播出方式、视听语言、取材角度,国外流媒体已经把触角从亚洲缩小到华语地区进行投放辐射,不变就要被围。
豆瓣上的安利要小心。我就这样看了一部法国影视公司为netflix拍的以色列主旋律作品。幸好我擅长快进。就当了解中东历史了。